系列专题:《思维方式大变革:三天读懂博弈学》
显然,从参与竞争各方最好的结果来看,就是都不降价。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中。 囚徒困境中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例证是学生减负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备受诟病,但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在接受着这种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试着用"囚徒困境"来分析一下:
![第15节: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84260774854.jpeg)
现实中,学生(或家长)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减负"与"增负"。选择"减负"策略,学生则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课本以外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选择"增负",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习题,以"学透"、"学精"课本规定的东西,此时,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课本以外的没有规定的内容。"减负"的结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增负"的结果是学生获得高的分数。 在这样的博弈结构下,学生(或学生家长)如何选择呢?每个学生这样想:如果其他人采取的是"增负"策略,我采取"减负"策略,我的考试分数不如他人,接受不了好的教育,在未来求职时我也赶不上他人;如果其他人采取的是"减负"策略,我采取的是"增负"策略,我的考试分数会比其他人高,我会上好的学校,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我会处于优势。因此,无论其他人采取的是什么策略,我采取"增负"策略都是最好的。 说到底,路只有一条,不管别的学生增负还是减负,你都得选择增负,因为这是你的"优势策略"。这就如同看足球赛,如果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远而站起来,后排的人必须也得跟着站起来,如果不站起来你就看不到--而人人都站起来,实际上相当于人人都没站起来来--即便如此,你还是不得不跟着站起来。 所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减负"只能是一句美妙的口号,没有家长会真正让自己的孩子"减负"的。 旅行者困境: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一位因车祸而住院的老大爷,想借此机会敲诈肇事司机,于是就在医院开了许多与车祸创伤无关的营养药品,花了许多不该花的钱。他认为这些钱都应该由肇事司机出。结果交通队查明了事故原因,老大爷承担60%的责任,也就是说,他花的越多,自己承担的也越多。得知这个消息后,老大爷一脸的沮丧:"早知道是这样,我不开这营养药啊,医院的药这么贵!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究其出处,原来却是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口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生活中的人们,谁都希望自己聪明,聪明的人希望自己更加聪明,没有人愿意自己是个傻子。聪明不是坏事,但自以为聪明,总认为自己了不起,往往就会做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来。正如孔子所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