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思维方式大变革:三天读懂博弈学》
学习了囚徒困境理论,我们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开头的小故事,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赵盾的权势对玉戭生与三乌从臣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资源,赵盾是否赏识,将决定他们的仕途是否顺利。这种情形之下,巴结赵盾与不巴结赵盾的选择,就与二人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二人而言,无论对方是否选择巴结,自己只有选择巴结才有可能升官。 因此我们不能说趋炎附势是性格软弱而导致的惯性举止,实际上它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博弈选择。如果他们信守誓言,就肯定与升迁无缘;而背叛誓言,则有可能得到现实利益。因此,在没有良性竞争的机制下,背叛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为如果自己坚守,而又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对方也同样坚守,那么坚守者就有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傻瓜。学习囚徒困境的理论模型,并非鼓励人们背叛,而是让我们知道,在面临一个决策时,如果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我们不妨权衡一下利弊,从而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13节: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84254168988.jpeg)
⊙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05-1995) 阿尔伯特·塔克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1929年到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后来担任该大学数学系主任--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是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数学系之一。 1950年,塔克在作为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给心理学家们讲理博弈论时,创造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例子虽然简单到用一页纸就可以写完,但却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塔克本人也因其在博弈论和数学优化领域的贡献而为世人敬仰。 军备竞赛、价格战与学生减负 "妈妈,我要买耐克运动鞋,脚底有透气孔的那种!" "多少钱?" "一千两百多。" "这么贵?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呢!" "同学们都有,我也要!" 以上是14岁的初二学生小明放学回到家里和妈妈的对话。对此,大多数朋友会指责小明不懂事、爱慕虚荣、喜欢攀比、不体念父母赚钱养家的艰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目前学生穿的校服是学校统一制作的,单从衣服上看,学生无法分出三六九等,不知道谁的父母更有钱、谁在家更受宠。那么比什么?比学习好当然太"老土",于是比鞋子、比手机、比MP4。大刘的儿子今年上高二,让大刘哭笑不得的是,儿子早上上学走的时候穿的是两只一样的鞋,晚上回到家里一只脚耐克一只脚阿迪达斯--不懂?这是时尚!你要穿个稍微次点的鞋,还没人和你换着穿呢!你说要孩子不要和人攀比?那你无疑是把孩子推到另一个体系--大多数同学之外的体系。这是家长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