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本土管理文化精髓:管人要靠恩威德》
明主型领导就像是一把上好的宝剑,刚柔并济,明光可鉴。但是,这样的宝剑是可遇而又不可求的,因为,只有经过千锻万造的反复砺练、反复磨洗,才能成就这样的一把好剑。 首先声明一下,第一个把君王比作"宝剑"的并不是北京老张,而是庄子。庄子说,世上有三种剑: 第一种是"天子剑",能断云绝地,匡正诸侯,天下归顺; 第二种是"诸侯剑",能顺天应地,调和民心,安抚四方;
![第24节:最好的“管”(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85785904538.jpeg)
第三种是"庶人剑",只会斩颈刺腹,武勇一时,于国无益。 那么,天子剑如何才能发挥"断云绝地,匡正诸侯,天下归顺"的作用呢?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有一段秦王关于剑的认识。秦王认为,剑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手中有剑胸中有剑的人剑合一,无论草木在手皆可幻化为宝剑以致人于死地; 第二重境界是手中无剑,胸中有剑; 第三重境界是无杀,也就是和平! 呵呵,也不知道老谋子是怎么想的,剑一旦到了无杀的境界,那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吗?真真有些痴人说梦的味道。 无杀和有杀是辩证的,可以通过有杀来追求无杀,但绝不能绝对地无杀。 有人说美国允许个人买卖和持有枪支不利于社会稳定,但北就老张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不可以买卖和持有枪支的国度里,难道就有真正的稳定吗?在都没有枪支的情况下,弱肉强食便拥有了广阔的市场,而如果人人都可以持有枪支,身体的强与弱便会得到有效的平衡。当一个身强力壮的家伙想要欺负一个弱小的女子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有所顾忌地想:"这妞儿万一有枪的话该当如何是好?"由此他就很可能打消欺负别人的想法,长此以往,就不会有恃强凌弱的事情发生了。 作为明君的这把剑,最高境界是胸中无剑而手中有剑。所谓胸中无剑就是要高恩、高德,所谓手中有剑就是要使管理者地位得到有效的维护,以高威保障高恩、高德的顺利实施。如果像老谋子所说的那样"无杀",我敢保证,他自己很快就会感受到什么叫作"有杀"。 杜甫在《前出塞》一诗里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四句先说的是要有高威,要"有杀", 后四句说的是要胸怀恩德,不能滥杀。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偏将,后被李世民诚信所感化投到李世民帐下。在李世民戎马倥偬和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一直忠心耿耿,九死一生。李世民登基之后,仍以诚信善待部下,没有像刘邦那样大杀开国功臣。 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尉迟敬德为了座次的排序问题闹起了情绪,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座位在尉迟敬德之下,觉得尉迟敬德闹得有些过分,就过来解劝,结果眼睛差点儿被打瞎。后来,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我阅读汉朝的史书,看到汉高祖刘邦的功臣保全性命的极少,当时我总是责怪他,觉得这小子真他妈的不仗义。自从我登基以后,总是想着要保全功臣,不加杀戮,可是,您却经常违反国家法令,这让俺老李很是为难啊。到现在我才知道,像刘邦那样杀掉功臣故旧,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尉迟敬德听后,立时被吓得汗如雨下。稍稍镇静以后,他脱下衣服,露出身上的十几处伤疤,都是和太宗出生入死保护太宗留下的。李世民看后也十分感伤,为了保全这样的老臣,后来只保其荣华富贵,不再委以实权了。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请求告老还乡,太宗授予敬德开府仪同三司,并将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挂上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