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本土管理文化精髓:管人要靠恩威德》
第二章 相生相克 在管理活动中,恩、威、德绝不是割裂地独立存在的,它们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承、相生相克。但与此同时,恩、威、德又不是并列排列的,就实现管理目标而言,德是基础、恩是关键、威是保障,因此,尽管三者都是手段,但在更多的时候,威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更为直接,因而也就具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本章中,我们将以威为枢纽来探讨恩、威、德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恩能生威亦能损威,另一方面,威能保障施恩又能使恩的效能受到削弱。与此同时,恩和威的实际运用,又必须要以德为基础,在德的架构内来运行。 在管理活动中,你可以用胡萝卜鼓励人们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但又不能给得太多,给太多他就可以和你一样,让别人去干他想干的事情去了。比如,把你从管理者的位子上拉下来,或者干脆结果了你的小命儿。你可以用大棒惩罚和防止人们去做你不希望他们去做的事,并保证公平分配的原则得以落实,但如果你用大棒来乱分胡萝卜,"杀贫济富",或者"杀富济懒"的话,你想杀的人就可能夺了你的大棒杀你而自济。 呵呵,像和尚念经,太抽象了是吧?那我们就换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管人比作是治水的话,那么: 恩就是必要的落差对水所产生的引力,没有利益的牵引水就不会流动。 威就是两侧堤岸的强制力,失去了堤岸的约束水将会四处漫溢。

德则是河床的承载力,没有了河床做基础也就无从构成一条大河的管理体系。从此种意义上说,河床是大河的第三条堤坝。 谈到河就不能不谈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堵截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大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在人们看来,鲧无疑是愚蠢的,而禹的治水方法是十分高明的。其实,把管人比做治水并不是北京老张的原创,古人就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在管理活动中,有时并不具备"决之使导"的条件,而是需要一言九鼎的权威。 有兄弟三人去野外射雁,刚巧有一队大雁飞过来,于是,老大说射下大雁来要红烧,老二说要清蒸,老三说要烤着吃。兄弟三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大雁却早就飞走了。当意见不统一而又急需要做出决断时,就要求管理者当机立断,否则鸡一嘴鸭一嘴地争吵不止,就会错过最佳的决策时机。这就像大河流经平坦的沙漠或平原,当落差不足时就需要高筑堤坝,而绝不能听任流水毫无目的地漫溢。 所以,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著名原则--不争论!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 开封属黄河中下游地区,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黄河进入了广阔的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流速降低,从中上游黄土高原上带来的巨量泥沙,至此便大量沉积下来。到了开封境内,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据统计,每年大约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使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开封河段已逐步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漫步在开封以北约10公里处著名的柳园口黄河大堤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两岸的地面3米到5米。大堤北边的黄河在奔流,大堤南边的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连那高大的杨树梢,也比不上大堤高。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已经几度被深埋,如今的开封市地下已淹埋了自汉唐至今的7个城市,形成了"城摞城"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