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本土管理文化精髓:管人要靠恩威德》
作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光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还远远不够,并且,光会任"贤"还不够,除此之外,还要会用"闲"。 前面我们讲到过"初级木桶理论"和"中级木桶理论",说的是管理者一要以德"德育"被管理者,使每块木板都要变长,二是管理者要以德"粘合"被管理者,使每块木板都紧紧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这里,要给你讲讲北京老张的"高级木桶理论"。 在管理者身边聚集着大量的木头,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适合作木桶,这就需要管理者因才施用: 对于适合做木桶的,就让他去做木桶; 对于栋梁之才,要委以大任; 对于适合做扁担的,就让他去挑水;

对于有疤的和不成材的,就让他做木柴去烧火。 "高级木桶理论" 的第一层含义是,对于管理者而言,任何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因而任何人也都是有用之材。 "高级木桶理论"的第二层含义是,管理者要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即,"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如,胆小的人让他去站岗,一有情况他就会大喊大叫;胆大的人让他去敢死队,一听到号令就奋不顾身。如果反过来用人那就坏菜了:让胆大的人去站岗,敌人来了,他去奋不顾身地孤身一人与之搏斗,同时也置整个组织的安危于不顾;让胆小的人去敢死队,枪声一响他先拉裤裆里了。 运用"高级木桶理论"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关羽义字为重,诸葛亮令其去守华容道,既不露声色地放走了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又乐得送关羽一个人情,让他一辈子感激自己的不杀之恩;孟尝君养了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在关键时刻,学几声狗吠和鸡叫却救了自己的命。 同时,不运用"高级木桶理论"的失败案例也比比皆是。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称霸之后功成身退去经商,他生有三个儿子,老大勤俭踏实;老二精于商道;老三花花公子。有一次,老二去楚国经商得罪入狱,范蠡就准备让三儿子去楚国营救老二。老大听说后找到范蠡说,老三整天提笼架鸟,这么重要的事让他去办,自己觉着脸面上挂不住。范蠡说:"老大你知道什么叫花花公子吗?所谓花花公子,就是舍得花钱、舍得花心思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比如泡妞儿啊,斗鸡什么的。所以,花花公子比老实巴交的本分人更讨女人喜欢,并且在关键的时候由于他敢想敢干也能办成大事。现在我让老三去救老二,看中的就是他花钱不眨眼的品性。可你不行,你平日里节俭惯了,花钱会心疼,会舍不得。"老大一听急忙表白,说,花钱谁不会呀?只要老爸吩咐,自己照办就是了。范蠡拗不过,就对老大说,你带上若干银子,去楚国找某某某,就说老二不罪入狱,自己来楚国看看他,带了太多的银子不方便,先寄存在贵处。 老大到楚国后就照办了。这位某某某是楚国的重臣,收下银子后,他连夜进宫,对楚王说:"臣夜观天象,似有不祥之兆,大王应马上大赦天下,以感动上天,避祸驱凶"。第二天,楚王大赦天下,老二无罪释放。 老大这时候就寻思:我昨天刚到楚国,老二今天就遇到了大赦,那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白花了?如果自己既救出了老二又省下了银子,岂不是更会被老爸高看一眼?于是他来到某某某家,说自己要离开楚国回家了,来取寄存在这里的东西。可是,老大前脚带着银子刚出门,某某某后脚就又来到宫中,对楚王说:"有一个越国的罪犯,居然向我行贿要求赦免他,对这种辱我楚国声誉之徒,大王一定要加以重罚。"结果,老大和老二还没走出多远就被追兵赶上,老二被抓回去砍了头。 由于范蠡用人不当,为了照顾老大的面子,结果却丢掉了老二的脑袋。类似的案例还有《失街亭》,本来马谡只善于纸上谈兵,作个参谋最合适不过,可诸葛亮却让他去当把守街亭要地的"一把手",最后不得不捏着满把的汗唱上一出《空城计》,幸亏司马懿投鼠忌器放了自己一马,不然早就一命呜呼、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