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可以收购抄底,资产可以收购抄底,但品牌无法收购抄底。
本刊记者 何晓春
《浙商》:鲁老师,最近不少浙商企业都在谈论、准备或者正在海外“抄底”,海外“抄底”似乎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鲁柏祥:我想问他们一个问题:“抄底”与“炒楼”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发现不少浙商是以炒楼的心态去“抄底”的。不久以后,这些人可能会像“炒房团”一样被冠以“中国抄底团”的称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外与国内是一个共同市场。我们不能带着朴素的情感因素去“抄底”,自以为收购洋企业就很骄傲。
《浙商》:在您看来,“抄底”与“炒楼”有什么区别?
鲁柏祥:炒楼赚取的是机会的财富,并不是对房子本身的经营与管理,它需要的是勇气与资本。然而企业的收购兼并甚至“抄底”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其核心既不在于对实物资产的收购,也不在于对无形资产的收购,核心在于运营能力,企业自身的软实力。
消费主权的买方时代早已取代了资本主导的制造时代!企业倒闭的最终原因是运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不是资本不够。因此,“抄底”要看你的运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看你口袋里的钱多不多。只有这样的并购才能“扬长合短”,构成完整的“木桶”。否则,只能让其他资源浪费更多。
“抄底”与炒楼的财富机制也不一样:炒楼更多的是财富的流动,而非财富的增值;财富的增值,恰恰是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浙商》:您认为到底什么是“底”呢?
鲁柏祥:我认为“抄底”的核心是抄市场,市场才是企业最低的底部。只有赢得消费者,最终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天下。“抄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抄底”,而“抄企”往往只是“抄顶”!
《浙商》:许多浙商喜欢收购人家的品牌,以低价获得著名的洋品牌,他们认为这样很划算。
鲁柏祥:品牌是收购得来的吗?即使你把“皮尔·卡丹”这几个字买过来,消费者就认你了吗?你把“皮尔·卡丹”做得越好,人家就越认“皮尔·卡丹”这个牌子,这个牌子谁也抢不走。
简单的品牌收购,与为人家OEM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帮人家生孩子”。况且消费者马上会知道现在的“皮尔·卡丹”不是以前的“皮尔·卡丹”。今天人家把“皮尔·卡丹”卖给你,明天人家再去注册一个“卡丹·皮尔”,完全有能力把你整死。他们可以宣传:“皮尔·卡丹”已经卖掉了,“卡丹·皮尔”才是正宗的,消费者还是会跟着他们走。如果你又说我已收购了它的网络与渠道,试想:难道经销商一定非做你的产品不可吗?
《浙商》:您的意思是品牌收购这条路走不通?但不少企业都把收购国际著名品牌作为打造品牌、走国际化道路的捷径。
鲁柏祥:品牌永远不可能收购得来,品牌一定要自己创!我要奉劝一些企业,不要再挟洋自重了。
出国了,并不等于国际化!国际化更多要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去审视评价,看其是否被国际市场所接纳,认同与追随。
阿Q穿上西装还是阿Q,剪了辫子还是阿Q。如果真有本领,就让哪个品牌消失,以自己更好的品牌去替代它。
《浙商》:关键是收购了品牌的“身”,却收购不了品牌的“心”?
鲁柏祥:对,资源可以收购抄底,资产可以收购抄底,但品牌无法收购抄底。品牌是一个“种”,即使你收购了它,不过是做了“奶娘”或“继父”。中国要强大,一定要创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娶了“洋老婆”就高人一等。
《浙商》:不少国际企业收购人家品牌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它,“雪藏”它;而我们不少企业却以收购和使用人家的品牌为荣,还想全力发展它。
鲁柏祥:收购企业是要把他们的牌子摘掉,换上我们的牌子,让人家为我们贴牌生产。现在不少企业收购了人家,还强烈要求他们的品牌名称给我们用。你出钱出力还抢着给人家贴牌,人家不是更开心吗?
不少企业把品牌理解为牌子、商标,其实它们只是品牌的表现形式而非本质。“品牌”用希腊文翻译过来就是“烙印”的意思,可见品牌是一个烙印,深深地打在消费者心中的烙印,有那么容易就改变吗?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软实力支撑,怎么维护品牌的形象?如果我们只是收购品牌后“消化吸收”,那么品牌形象就无法被aihuau.com提高,几年之后这个烙印就会慢慢淡化消失。等到它消失了之后,你是否会跟着消失?你的企业出钱帮助人家延长了生命,最后自己也搭进去了。我们要吸取二战后日本企业在美国“抄底”失败的惨痛教训。
《浙商》:既然品牌无法收购,那么企业“抄底”到底是“抄”什么呢?
鲁柏祥:我看好资源型的收购。经济行为的本质就在于资源的短缺,“抄底”的关键是收购了之后怎么办。简单的收购只是一个财富的分配问题,而没有增量。因此,对于资源性的并购,我们要有能力让它升值,否则总会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浙商》:有些企业试图通过“抄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鲁柏祥:延长产业链的说法我是不赞成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他们却试图去做大而全的事情。难道收购的企业就是为了与自己配套吗?这样的企业还有竞争力吗?我们要的不是简单计划式的资源配置,而是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市场竞争力;否则,宁可去买也不自己做。
《浙商》:怎么判断“抄底”是贵还是便宜呢?
鲁柏祥:只要有市场有价值,再贵也不贵。在许多情况下,贵的往往是有道理的,要知道别人也是明白人,“买家没有卖家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已经不再是老大,需求资本、知识资本才体现企业真实的软实力。“抄底”,是用自己的软实力去撬动人家的硬实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果缺乏软实力,硬碰硬地“抄底”,今天看似价格便宜,但明天可能更便宜。
苦练内功,走以知识与创新为基础的品牌发展之路,才是中国企业的出路所在。“制造”更应以“智造”为基础——智资以求,走品牌发展之路!
《浙商》:判断贵不贵,关键是看未来能不能升值。在您看来,“抄底”有哪些风险?
鲁柏祥:对!你可以收购别人的今天与昨天,但你收购不了别人的明天!
“撼山容易撼心难”。中国企业海外抄底,最大的风险不是资本,而是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管理等方面的不适应。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定是先进的替代落后的,而不可能倒过来。在抄底并购中,门当户对的匹配非常重要。金钱在一定意义上更多代表的是数量而非质量。在并购抄底问题上,有必要把“敢为天下先”改为“天下先才敢为”,这样“抄底”可能更有胜算。因此,大家都对海外“抄底”发热时,浙商更需要理性的冷思考,而非狂热的、一窝蜂的瞎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