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迷惘困惑,犹豫迟疑,冷淡漠然,自信尽失,是长期失业最常见的标志。 胡佛克服萧条的手段是支持企业,借助企业投资来恢复经济。对此,罗斯福尖锐批评道,胡佛不是救济穷人,而是救济企业家,他号召援助"压在金字塔底层的被遗忘的人们"。

罗斯福是一个坚定的进步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时刻,他依然相信进步,他声称:"美国仍是崭新的,它还处于变化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信变化、相信进步。"他告诉全社会,"人民需要一次真正的选择,……我决心为人民实行一种新政。" 在这种背景下,打击那些不法企业家,不仅给社会带来活力,更给民众带来快感和心理安慰--政府没有遗忘他们。 托马斯·爱迪生公司的董事长查尔斯·爱迪生更是贴出了这样的通告: 罗斯福总统做了他该做的事;现在该你做点什么事情吧。买点东西吧--随便买什么,在哪儿买都行;粉刷一下你的厨房,发一份电报,举行一次聚会,买一辆汽车,付一次账,租一套房间,修一下屋顶,理个发,看场演出,造一所房子,作一次旅行,唱支歌,结婚。你做什么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行动起来,而且继续行动下去。让这个破旧的世界开始动起来吧。(29. 托马斯·爱迪生) 而这也正是罗斯福希望看到的。他和幕僚都相信,繁荣的关键在于消费,而消费的关键在于人们都动起来。应该说,罗斯福的方案便是基于这种让所有人都动起来的考虑制定的。并且这也需要是一个平衡的方案:要使工业区和农业地带,华尔街和小城镇都接受;要得到有产者的支持,同时也要给无产者以希望。 就像罗斯福所说的,"我们要建立一个团结的国家,不会忽略任何人。"罗斯福清醒地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萧条不仅是经济衰退,更是政治崩溃的结果,而政治崩溃,既源于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关系对立,也源于政府的无作为。 大萧条的冲击驱使全国各地大批小地主沦落到被迫租佃的不稳定状态。 在1932年和1933年初,从达科他州到俄克拉荷马州,绝望的农民聚集起来,要用义务警员的办法来保全他们的财产。在达科他州的勒马斯市,农民们把不妥协的县法官用绳子吊起来,直到他昏了过去。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和爱达荷等州的州长发布公告,反对强行拍卖,几个州的立法机关手忙脚乱地通过了抵押贷款延期偿还的法律,这些法律抢先于1934年6月通过的《弗雷泽-莱姆基法案》,该法案把抵押品的赎回权延长了5年。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耕地的剥夺依然是租佃制度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1937年初,据"租佃委员会"报告,过去10年来,佃户以每年新增40,000个的速度在增长,以至2/5的农民都成了佃户,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只有1/4的农民属于这一阶层。这次全面调查之后,罗斯福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请求改进佃农、谷租佃农和农场劳工的命运。 在这种紧迫性的背后,也有着被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所刺激起来的公众兴趣,这些作品包括:欧斯金o考德威尔的长篇小说《烟草路》(Tobacco Road,1932),同一作者的《向冉冉升起的太阳下跪》(Kneel to the Rising Sun,1935),以及威廉o福克纳的长篇小说《棉花中的小屋》(Cabin in the Cotton,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