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3)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1933年11月11日,也就是新政府成立的第9个月,第一场大风暴从天而降。南达科他州农田的表层在当天早晨就被风暴吹跑了。到中午时分,天色就黑如夜,人们的唾沫里也搀满了沙土。太阳重新出现时,田野都被掩盖了。

  这仅仅是个开头,1934-1935整整两年里,各地旱灾连绵不断,而且从达科他州的一些边远城镇还吹来了怒吼的狂风。由于冬季雪少,太硬的土地吸收了仅有的一点雨水,几乎光秃无草,田间小麦稀疏的好像是一个老头下巴上的短胡子。就在凯恩思谒见罗斯福,杜鲁门报名参加密苏里州预选的那一个月,第一次风暴袭击了得克萨斯州并使其几个县沦为流动的沙漠,连俄克拉荷马市的食品都带有沙土味。远在东边的孟菲斯,行人用手帕盖着脸。7000英尺厚的尘雾,使克利夫兰市一片昏暗。

  得克萨斯州有个小学生说,他所见的风暴像是"滚滚黑烟"。在俄克拉何马市,尘沙吹进眼里,钻进衣领;脱下衣服一看,连扣眼里也有斑斑尘土;早上沙子像细雪一般聚集在窗台上,甚至还往里钻……

  从内布拉斯加吹过来的黄沙,透过了白宫的门窗。西部平原的尘屑飘落在大西洋中300英里外大海的船上。这年冬天,新英格兰诸州还降了红雪。夏秋两季气温居高不下。

  天灾部分地有利于联邦政府实现其减少产量以保证利润、提高购买力的农业调整计划,但对于千万个受害的家庭和个人而言,是一场不亚于大萧条的特大灾难。按照农业调整局缩小耕地面积的计划,富裕农场主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雇工。被撵走的佃农们被迫从焦干的沙砾地故土上出走,他们乘着"道奇"牌、"拉萨尔"牌和T型"福特"牌汽车四处流浪,寻找一块良田。

  一些小农场主也加入到流浪的队伍,他们所插的"农场出让"牌子,是"尘土坑"居民迁徙的开始的标志。得克萨斯州一个县的居民一下由4万人减到不足1000。俄克拉荷马州的逃荒灾民成了约翰·斯坦贝克获得1940年普利策奖《愤怒的葡萄》中的人物原型。

  这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贫苦农民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斯坦贝克曾和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一起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令他非常震惊,"有五千户人家即将饿死,问题十分尖锐……"

  他以深刻写实的笔触,在书中展现了当时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其实,作家当时就在赤贫之例,他穷得不仅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成的肥皂来洗衣服,甚至连寄稿子的邮费也付不起。后来,他回忆说,那时的流民一想到生病就不寒而栗。"生病要有钱才能生得起。看牙医我看不起,所以牙齿一颗颗烂掉了"。

 第49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3)
  斯坦贝克当时的幻想和小说小说里的乔德大娘一样:"我想到了加利福尼亚,情况就会好了!那里四季如春,到处是水果,人人都住得舒舒服服,有四面围着柑橘树的白色小房子。"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只会给乔德一家人带来辛苦贫困的生活,那是葡萄园工人逃不脱的厄运。

  用小阿瑟·M·施莱辛格说,这些走投无路的破产者和铤而走险的穷光棍极有可能在某个杰出人物领导下,闹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革命或可怕的大动乱。(28.失业者)

  事实是,这些逃难的俄克拉何马州人固然没有出现一个杰出的人物,却毁了竞选州长的厄普顿o辛克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1635.html

更多阅读

第49节:小老板的生意经(49)

系列专题:《45个赚钱诀窍:小老板的生意经》  小王和朋友开的那家饭店,做了两年后,小王不满足于现状,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小王心想:“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扩大规模。饭店的规模大了,销售额就能上来,利润也就能获得大幅增长。”于是,小

第60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14)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快速流通货币的观念--对此表示怀疑的经济学家们称之为"速度神话"--对那些天真的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无视统计学家们所提供的数据:要拿出国民收入的将近一半,才能满足汤森代表800~1,00

第59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13)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最有可能继续工作的人,如银行家、律师、农场主、企业管理人员跟机械工、矿工和工厂劳工比起来,继续工作的动机却要小得多,后者在45或50岁的时候常常正是发光发热的

第58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12)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

第57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11)

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正如《纽约时报》的记者卡贝尔o菲利普斯所说,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一个月或几年前在银行里爽快在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在你读过的报纸上写过社论,或者是某家有名的大房地产公司经理"。  

声明:《第49节:‘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3)》为网友青春奋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