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萧条中的罗斯福:谁拯救了美国》
罗斯福又一次领教了孤立主义势力的厉害。这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外交事务中暂时还不能随意行动。只能在斡旋中等待,或者在适宜的时候进行解释和引导。 罗伯特·达莱克认为,孤立主义者反对参加国际法庭的呼声拨动了当时美国国内几根绷得最紧的琴弦:它有力地奏出了美国对欧洲赖帐不还的满腔怒气;奏出了唯恐欧洲不顾美国利益把它拖入又一次战争的忧虑;奏出了调查委员会揭露的事实真相使人们产生的信念;奏出了对战争将令人不能容忍地把美国的民主制度最后拖垮的担心。 不久,沃尔特·米利斯撰写的《通向战争之路:1914-1917年的美国》迅速风行全国。该书是一部具有强烈的历史借鉴意义的战争警世录,人们不难从中认识到:美国本来是可以避免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如果当初有一部严格的中立法案的话。无疑,该书无异于给业已高涨的孤立主义情绪火上浇油。 同时,欧洲局势的日趋恶化使孤立主义者顿生一种紧迫感,立即制定一项中立法案或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避免美国卷入战争。1935年3月,纳粹德国不顾任何方面的反对,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在和平时期建立拥有36个师、约50万人的正规军。(26. 纳粹德国的军队)希特勒还正式宣布,德国在军备方面将不再受《凡尔赛条约》的约束。对此,英法政府只能在形式上表示抗议和遗憾。是年,德军举行了以进军莱因区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其国防军司令部制订了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方案和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
![第46节:‘我们不拆伙‘(1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9468405139.jpeg)
与希特勒遥相呼应,信奉"做羊百日,不如当狮一天"的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则通过苏伊士运河源源不断地向东非集结军队,不宣而战,越过马雷布河边界,从南北两方大举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法西斯在同年的4月以后,制造了旨在侵吞中国华北5省的"华北事变"。 国会加紧了行动。而且,由于报纸头条新闻充斥着埃塞俄比亚战争动向的消息,国会不捆住总统的手就不休会。议员们向国会提出了一系列决议案,主张严守中立的运动开始活跃起来。罗斯福试图把决定中立的问题从外交委员会手里夺过来,但此举立即引起外交委员会的委员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4月初,杰拉尔德·奈通知罗斯福说,负责调查军火贸易的特别委员会将把中立问题交给外交委员会去处理。 于是,罗斯福又设法采取其他行动以阻止国会。他虽然认为有区别对待的灵活的中立法是上策,但他意识到要让国会通过这样的提案是不可能的奢望。因此,他要求参议员皮特曼把提交外交委员会的全部中立法案搁置起来。 然而,全国上下都极其担心日趋恶化的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的紧张局势会成为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要求制定中立法的压力会因此继续增大。全国各类和平运动组织和反战组织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要求制订严守中立法案的运动。这种情势已迫使国会领导人发现,国会再也不能对这些要求置若罔闻了。 罗斯福当然希望获得总统灵活应对的外交权限,以惩罚意大利,并向德日两国示威,表示美国将同其他民主国家一道反对任何地区的侵略。但他深知,国会和美国人民无意在国外采取大胆行动。如果他坚持推行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话,就会影响"第二次百日新政"期间他正在设法使国会通过的部分立法计划。 事实正朝罗斯福所担忧的局面发展:以参议员博恩、克拉克、奈、朗和范登堡为首的孤立主义者开始阻挠任何议案的通过,"他们发誓要这样做,直到参议院通过一项强制性的严守中立法案为止。" 参议院仅仅经过25分钟的讨论,就一致投普通过了由皮特曼提出的一项妥协法案。它规定对一切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强制性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哪些属于军需品和什么时候实施禁运;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军火;授权总统不保护乘坐交战国轮船旅行的美国人;规定建立一个军火管理委员会来监督从美国运出的武器。 1935年8月31日,罗斯福签署了这条法案。曾两度支持罗斯福竞选总统的加州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兴奋异常地说:"今天就是所谓孤立主义者胜利之日,今天也记下了国际派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