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面对苦难自立的人格力量:自助者天助》
有一个事例可充分表明他旺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次,他已马不停蹄地奔波了数小时,但为了追赶军队中的第55个叛变的印度兵,他又持续跑了70多英里。当敌军占领德里城的时候,旁遮普人民已对劳伦斯和蒙哥马利极为钦佩和信任,在他们的支持下,劳伦斯和蒙哥马利竭尽全力维持好自己辖区的秩序,召集力量,包括欧洲军队和印度的锡克教头,对德里发起全面猛攻。 当尼科尔森的部队向德里强制行军时,他写信给指挥部"要在德里城前牢牢牵制住叛乱者"。后来,一个忠诚跟随尼科尔森的锡克教徒在墓前痛哭道:"当时,蹬蹬的马蹄声在数里之外就可清晰听到。"在与20万敌军对峙了6个月之后,英勇的英格里斯指挥军队对勒克瑙围攻,英军伤亡人数少到只有32人,不到一个团,尽管这一战斗异常引人注目,但其最辉煌的战果是针对德里城的围攻。虽然在表面看来,英国人是围攻者,但实际上他们却是真正的被包围者。
![第27节:去成功(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95149258943.jpeg)
这些驻扎在开阔地带的英国军队人数少得可怜,包括欧洲兵在内总数也不过3700名人。而且每天都要受到叛军的袭扰。有一次,叛军人数曾多达75000人.这些叛军在英国军官的指挥下接受过欧式训练,且有源源不断的军需品供给。驻扎在城外的这一小支英国军队,在炎炎烈日下忍受着灼烤,死亡、伤残和疾病都没有能使他们丧失自己的斗志。敌人以压倒性优势的力量向他们发起过30次进攻,次次都被他们全部击退。 那场战斗中的勇士之一,哈德逊上校曾说:"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士兵能够在这种情形下坚持下去,他们要么被打败,要么投降。"那些勇士们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毫不犹豫退缩,以崇高的韧性坚持着,战斗着,直到冲过了"逼近死亡的突破口",大不列颠的旗帜义在德里城墙上空迎风飘扬,他们才稍事休息。所有在那里的人都是伟大的--士兵、军官以及将军。无论是早已习惯了战场上这种严峻状况的普通士兵,还是平素耽于养尊处优的年轻军官,都在这里证明了自己的勇气。 英国军队的力量与顽强,良好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英国人在这场激战中为自己赢得了荣耀,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如果那些幸存者和后来人,能从这教训中有所启迪和裨益的话,那么,这种代价再大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