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商业周期(1)



系列专题:《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第一章 商业周期

  关于危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是周期性的商业波动理论,不像已经被详细说明了的关于企业家职能、信贷、资本、货币市场、利润、利息等理论那样,它甚至还没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对其主题的陈述。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在今天看来应该比过去更需要对大量的不断增多的资料进行综合处理,更需要以那些表明商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指标为基础,制定出许多个别理论。在这方面,我的工作还只是一个不成形的框架;我所承诺的彻底研究还没有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计划,这种情况还将长时间持续。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提交这一章,除了在表述上,没有其他任何变化,这不仅是因为现在这一章对于考察危机有其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因为我仍然坚信它是正确的;不仅是因为我相信这一章包含的内容有助于本书对这一主题的论证,而且还因为它对本书的贡献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愿意在这一章的基础上接受批评。?

  通过研究我所注意到的各种反对的意见,我更坚信我的信念。这里我只提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批评说我的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危机的心理"。这种反对意见是由一位最有才能的,也是我最尊重的权威提出来的。意见表达得是这样文雅,所以为了让读者明白它的真实含义,我必须亲自阐述它的真实内容。"危机的心理"意味着某种十分明确的含义,它不同于"价值的心理",比如,它意味着坚信那些令人害怕的商业世界的悲喜剧式的畸变,它们是我们在每一次危机中注意到的,特别是在过去已经注意到的。因此,作为一种危机理论,它意味着一种科学的解释要么依据显然是同时发生的以及相应产生的现象(恐慌、悲观主义,等等),要么,只在某种缓和的程度上,依据以前对股票看涨的趋势、促销热潮,等等。这种理论是很枯燥的;这种解释也没有说明任何问题,但这不是我的观点。不只是因为我总是讨论外在行为,因而在我的论述里,心理因素只能在对每一经济事件的陈述中找到,甚至是最客观的陈述,而且还因为我解释商业波动的现象--不管现在是否发生--仅仅用一串自动运行的客观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也就是用新企业的出现对现有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来解释,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产生于第三章所解释的各种事实。?

 第3节:商业周期(1)
  第二个反对意见是由洛伊提出的,他说我的理论没有解释危机的周期性。对此我不理解。周期性可能有两种含义:第一,仅指每一次繁荣之后都有一次萧条,每一次萧条之后又跟随着繁荣这个事实,而我的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第二种含义是指实际的周期长度。但是没有一个理论可以从数量上解释这一点,因为,显然它依赖于个别情况的具体数据。不过,我的理论对此作了一般性的回答:一段时间之后,繁荣结束,萧条开始,而在新企业的产品上市之前,这种现象必然会消失。当吸收创新的过程结束时,一种新的繁荣会战胜萧条,从而出现繁荣景象。?

  但是洛伊还有其他的含义,这些内容由埃米尔·莱德勒表述如下:我的论证被说成是"令人不满意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试图说明为什么企业家实际上是周期性的大批地出现,他们可能出现的条件是什么,以及如果条件对他们有利,他们是否将会不断地出现,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现在有人可能认为,我对企业家的成群或者大批出现(这是形成繁荣阶段的唯一原因)以及它所引起的现象的解释不能让人信服。但是如果说我根本不曾努力解释它--实际上,我的整个论证都是为了解释它--在我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企业家们得以出现的条件--不考虑竞争经济的一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在第三章中已经说明了,而且也可以简略地、不完全地表述为新的可能性的存在,这种新的可能性从私人经济的角度看是更有利的--这个条件必须被实现;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限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可能性也只能有限地实现;还要加上一个能够十分可靠地估算出来的经济形式。如果人们能坚持我们对企业家概念所做的假设条件,那么,为什么企业家会出现在这些条件下,就不是难以解答的问题了,就像人们一看到有利的机会就会伸手抓这个事实一样。?

  现在,我并不带有任何批评意图,只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这些观点,我打算把我的理论与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做过最充分论证的斯皮托夫的理论加以比较--尽管在彻底性和完备性方面很难与之比较。从尤格拉那里得来的观点--据此,商业中的波浪式波动,而不是危机本身,似乎是需要说明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对两者是同样的。我们赞同这个观点,即变换的状态(斯皮托夫称之为"Wechsellagen")是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发展所采用的形式。因此,我们也赞同这个观点,即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只能追溯到这种变换状态首次无误地出现的那个时代(根据斯皮托夫的观点,在英国是从1821年开始,在德国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

  再者,我们赞同钢铁消费数字是反映经营状况最好的指标;也就是说,斯皮托夫发现并计算出的这个指标--在这方面我没做任何努力--我承认也是我的理论认为的正确指标。我同意这个因果关系首先开始于用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而繁荣首先实现于工业厂家(工厂、矿山、船舶、铁路,等等)的生产中。最后,我们同意这个观点,正如斯皮托夫所表述的,产生繁荣是因为"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固定于新的企业中,接着这种冲击延伸到原材料、劳动、设备等等市场上。从在这里具有重要性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同样也可以理解资本,例外的情况是,在我的论述中购买力的创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在斯皮托夫的论述中则不是这样。至此,我只应该补充一点,即资本的投入不是随着时间均匀分布的,而是间隔着大批地出现的。显然,这是极其基本的事实,对此我提出了一种解释,这是斯皮托夫不曾提出的。我接受斯皮托夫关于标准周期的概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1836.html

更多阅读

第20节:商业模式(1)

系列专题:《正道:商业模式决胜未来》  第二篇  商业模式  ——用更少,得更多  如果我们要给商业模式下个定义,那就是:企业持续赢利的系统组合。说白了,商业模式就是一元钱在你的公司里转了一圈,最后变成了一元一角,或是一元几角,增

第24节:商业周期(22)

系列专题:《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但是没有一种整治方法能永久地阻挠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个人地位、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和理想等等,将沉没于社会的大规模之中,并且最终消失。在一个存在私人

第23节:商业周期(21)

系列专题:《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最重要的长期治疗,也是唯一的不会招致反对意见的做法,是对商业周期预测方法的改进。工商业者对商业周期的了解不断增加,同时托拉斯形式逐渐形成,于是,这就成为为什么真实的危机现象--像世

第22节:商业周期(20)

系列专题:《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e)繁荣,不论是直接地还是以其影响,只可能以一种方式使对劳动的真实需求永久地降低:如果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中,繁荣会转变劳动和土地的相对边际重要性,这个边际重要性原先产生于对劳动极不

第21节:商业周期(19)

系列专题:《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  在萧条时期,每单位工资的购买力上升了。另一方面,对劳动的有效需求的货币表现,因繁荣产生的自动通货紧缩的结果而有所下降。只要仅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对劳动的有效真实需求将保持不受干扰

声明:《第3节:商业周期(1)》为网友山川湖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