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跟商界大亨学用钱之道:有钱好好用》
第二节 慈善也是一种态度 慈善这个概念,与中国社会经常擦出火花,虽然有时候有小小的不和谐,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的慈善境遇还是在改善之中。
![第20节:慈善也是一种态度(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030690266.jpeg)
2006年闷热的夏天,就在一个中国家电商人花百万元竞投到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吃顿午饭的机会的时候,巴菲特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巴菲特将他个人资产的85%、价值440亿美元的股票投入到5家基金会,其中六分之五分配给盖茨基金会。 这可以看作是他对比尔·盖茨商业技能最大的肯定和赞誉。过去31年,盖茨创造了一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他自己多年稳居世界首富位置。在巴菲特捐款超过他之前,他也是最慷慨的慈善家,巴菲特这次捐赠则显示,盖茨可能还创造了一个高效运用财富造福世界的机构。 《华尔街日报》在报道巴菲特捐赠时说:"盖茨基金会的慈善范围更广,作用更强大,促使巴菲特将他的财富投入到慈善效率更高的基金会,而不再局限于他本人和妻子共建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 50岁的盖茨宣布逐渐淡出微软公司的管理,他说将更多地关注慈善事业,或许,我们将能看到一个更加杰出的"社会企业家 " (social entrepreneur)比尔·盖茨。当企业界、思想界纷纷讨论由沉寂一段时间的女企业家吴士宏翻译的《如何改变世界》的时候,公益事业这个概念,正逐渐清晰起来。而会企业家这个词突然密集地出现在晚宴和副刊之上。该书讲述的就是国际上有一类卓越的企业家努力行善创造社会效益的故事,为民营企业家提供了一本"行善指南"。在美国,一个叫J.B.施莱姆的男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美国人彼尔·德雷顿,他创建了一个自愿者基地"阿育王"--资助和支持了这些社会企业家,以及千余个像他们那样的人,将他们的思想威力撒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充斥商业丑闻、欺诈和无休止埋怨的商业话语之中,以上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被媒体大量报道的巨大变革:环顾世界,社会中成长最快的部分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之中敏感而活跃的分子--社会企业家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涉足到政府和企业已经失败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凭着决心、热情和商业技能、创造精神,商人或者说企业家也能够缔造非凡成就,为社会回馈更多。 一个伟大的商人,往往是前半生带着资本金和商业技能去创造利润,后半生带着商业技能和善款去创造社会效益。盖茨和巴菲特都有着这样的迹象。 民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慈善捐赠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低于1%。实际上,募集捐款也是一项特殊技能,也是需要专家去运作的。因此,在呼吁社会各方踊跃捐输的同时,更要鼓励企业家参加到公益事业之中去,尤其是鼓励那些具有商业才华和商业能力的企业家,利用商业知识培育和壮大公益事业,使更多 的人群受益,真正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