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跟商界大亨学用钱之道:有钱好好用》
杜宁是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弗兰克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公共政策学教授,他们各自的著作《多少算够》和《奢侈病》是严肃的学术文集,讨论人类消费行为对幸福、快乐的影响。

杜宁和弗兰克认为,快乐和富裕紧密相连,但金钱不是幸福快乐的唯一因素,金钱会促进幸福,不过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随后,这个过程不是停滞不前,而是逆转了。当金钱不足以负担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我们会感到很痛苦。一旦跨进富裕的门槛,金钱所能带来的幸福增量就变得越来越小,快乐与否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进一步的财富积累对提高快乐程度不再有意义。 金钱带给人的快感,包含了对金钱背后努力、付出、运气等诸多元素的欣赏。人,一旦摆脱了为了吃饭的阶段,就需要一些能够自主决定怎么用的钱。这些钱的使用,也是人生价值的度量方法之一。本书就有专门的章节,讲述一些超越衣食之外的金钱消费的有趣例子。 社会大转型的机会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很多知名企业家的故事在社会上流传甚广。马云踩过三轮车、做过夜校老师啦,王石在码头扛一百多斤的饲料包啊等等。这一批商人在七八十年代初起步的时候,往往都是由非常小的生意着手,而有今天地位,主要取决于能想与能干。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有一批人赚到了当时属于天文数字百万级别的财富,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走访过一些年赚百万元的公司,当时的社会之中,他们的掌舵人确实非常了不起。但是到了今天,幸存下来的某些企业,仍然不过是年赚百万。他们年赚百万之时,已经固步自封,不再突破尝试。而外面的世界已经斗转星移,大不一样了,结果他们渐渐被别人超过,更多的则被时代无情淘汰矣。 90年代,我亦认识许多被看作非池中物的政界和学界朋友。他们下海之初,想法一流,臧否商界,往往令我醍醐灌顶,大有收获。但此际回顾,却发现他们未有太大成就,泯然众人者为多。我也认识一些突然暴发者,90年代控制资金以千万元计,很有实力。但他们做生意往往凭一时高兴,计划缺乏,过程失控,其中一些名字已经成为 "大败局 "等教学案例的典型,至今想起,仍让人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