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揭秘顶级商学院: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此路不通,马浩就想别的路走。1987年,马浩来到了在中美合办的黄河大学读经济管理系,开始了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的两年学习。毕业前,在40度高温下到中南地区指定考场——武汉大学参加托福考试。1989年,马浩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攻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战略管理学的博士学位。从此,马浩终于一心一意地踏上了自己热衷的管理研究事业。 可以说,几经周折,马浩总算是如愿以偿。不过,老天似乎刻意地捉弄他,在博士论文的答辩上却出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状况。

按照得克萨斯的规定,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本身都要答辩。答辩前马浩做足了准备,在他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里,还邀请了一位外校的教授。在5个委员一致认为开题报告可以答辩的情况下,马浩开始陈述。没有想到中间却出现了状况,答辩一时陷入了僵局。两位资深教师在答辩时执意认为马浩论文中所涉及的当时刚兴起的资源本位企业观,第一不是一个理论,第二难以甚至无法检验。当时的校外委员巴尼教授是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后来被证明是该理论的首席领军人物,在战略管理学术领域如今绝对与迈克尔·波特比肩。但当时,因为只是个外人,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副教授,所以也不能帮上什么忙。 看到这种情形,马浩只能站在那里,看着双方在那里争辩。虽然没有足够的理由让马浩不通过,但是争论到这个地步,谁也不愿意让,学术之争的必然结果是马浩的答辩被无辜牵连,不让他的答辩通过。最后,双方来了个具有创造性的折中办法,既不说通过,也不说没通过,在表格里填了个“答辩委员会建议马浩先生继续工作从而提出一个更具有辩护性的开题报告”。最后不了了之,好像这次答辩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可是得克萨斯商学院绝无仅有的一例。 马浩就这样被推迟一年答辩。1994年,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却赶上跌到低谷的就业市场。这年的秋天,马浩去了美国罗得岛州博然特大学商学院管理系助理教授。马浩没有想到这一呆就是10年,更没让马浩想到的是,10年之后他要回到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担任老师。而这一切也离不开他10年来在博然特大学商学院对于MBA方面的积累。也许正如马浩所说:“有时候,人根本不知道下一步飘到哪里。”3.象牙塔里的天马行空 从7岁上学之后就没有出过校门,并且从没在企业呆过,但是却能够将管理学讲解得令深谙管理之道的资深人士信服,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儿不可思议,但是,马浩做到了。虽然只是在象牙塔里的钻研,但是马浩硬是凭着“天马行空”的本事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