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揭秘顶级商学院: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到了学校,马浩才发现,那位老乡虽然说得那么好,原来他并不是北京工业大学出身,而是离北京工业大学不远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顿时有点儿小小地被欺骗的感觉。不过,有一点他说得不假,班上的同学,在中学里不是班长就是学生会主席。就这样,马浩开始了在北京工业大学管理系的大学生活。 开始上课以后,马浩发现虽说是管理专业,但是上的课程却与管理几乎不沾边。不过这也是当时的大环境决定的。那时,中国的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两条线。一类是财经类的,像人民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等。另一类是工科类的,比如哈工大、两个交大、浙大等。北京工业大学的管理系也是比较早的管理工程系,1980年开始招生。前几年,马浩所学习的课程基本上跟机械制造专业没有区别。虽然,各个系教基础课的老师基本上可以说都是高人。基础化学、普通物理、公差测量、电工原理、立体几何、机械制造,老师们讲得都很精彩,但马浩就是提不起兴趣。不过幸好那时北京工业大学的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书还不少,有百十部英文原版管理学教材,一有空马浩就泡在图书馆里看这些书,从这些书里马浩开始触摸到了真正的管理精髓,逐渐喜欢上了管理这门学科。 很快就到了大学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学校的课程加入了管理方面的一些课程,讲了一些生产管理、会计、统计等和市场营销相关的课程。马浩发现自己已经“深陷”管理这门学科,可是面临即将毕业,自己该作何选择?工作还是继续对管理专业的进一步深造呢?2.得克萨斯商学院绝无仅有的答辩 当马浩这群年轻人毕业的时候,正赶上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刚改革开放,到处呈现一派红红火火、干劲十足的景象。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国家的栋梁,尤其受到优待。大学生毕业,那时是国家分配。毕业后的去向,对于关注改革的热血青年来说,一般有几条路可以选择:最热门的是一些既官方又学术的地方,比如社科院、体改委、农研所、发展中心等,直接参与改革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制造。还有一些当时人们想去的地方是中信、华润、五矿,还有建国门、大北窑一带的外企。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继续深造。 问问自己内心的想法,马浩觉得去公司上班也不啻为好的选择,但是想象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和办公室勾心斗角的游戏,马浩决定放弃。还是继续求学是自己最为喜欢的。可现状是马浩渴望的真正管理学根本没什么研究生项目,要么是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要么就是国民经济管理。由于对前者没有兴趣,马浩所以无奈决定放下管理,备战北大经济学系的研究生考试。几个月辛苦努力,没想到最后败在了数学上,只考了52分,马浩知道这一次又与北大失之交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