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决策 《自欺——领导者的决策陷阱》 前言
本书撰写于大萧条后最大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中。无人知道这场危机何时、如何结束,甚或是否能结束。但是不论人们在将来如何看待并剖析这场危机,“自欺”,即否认事实,都是确凿无疑的罪魁祸首之一。 金融家在否认,他们忙于追求短期增益,而对极有可能发生的或不可避免的长期后果置之不理。 银行和房地产行业否认上涨的价格也能够跌回去。 住房业主和消费者否认用信用卡购买商品的账单总有一天要付款。 投资者在否认,他们再次一厢情愿地告诉自己“这次会不一样”。 政治家和官僚们否认不符合他们自由市场理念的“不合时宜”的真相。
就连骗子也要否认,他们的庞氏骗局只能以灾难收场,最终害人害己。 如今我们周围全是自欺。2008年3月,纽约州州长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他在担任纽约州检察长时以“华尔街监督人”而闻名)在华盛顿一家豪华酒店与一名高级妓女相会之事被曝光。随后消息很快传出:原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行为不检。斯皮策因这件丑闻而辞去州长职务后接受电视台访谈,主持人问他说,像他这样尽人皆知的政治人物怎么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地做这种事。他回答说:“我也想到过(会被发现),但正如生活中的许多事一样,某些时候你会视而不见,就是因为你不想去面对。” 很难找到比这更精辟的表达来说明自欺的精髓了,视而不见。为什么?就因为你不愿意去面对。你看到也等于没看到。 自欺是下意识地对某种令人不快的现实做盘算: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因此它不可能是真的。自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说的“明知与不知”相结合。用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直率的话来说,也就是“防护式愚蠢”。 从父亲都已搬出去了却还一口咬定父母没有分居的孩子,到赌咒发誓说自己只在社交场合浅尝辄止的酒徒,再到不顾事实地宣布“任务完成”的总统,自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工商界也不例外,事实上,自欺可能是企业面临的最大,也可能最致命的问题,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成熟的强大企业。 商务人士本应该最注重实际、头脑也最清醒。为什么神智正常、聪明机敏的人会否认对自己的企业至关重要的事实?原因还是那句老生常谈:人孰无过。避免痛苦真相的冲动就和避免痛苦本身的冲动一样,都属于人性的一部分。 我在企业史方面执教并著书立说已有40年。我研究过若干企业和首席执行官,他们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居然有如此之多的人都犯下了本该避免的错误——不仅从事后看来应该避免,就按当时所能得到的资讯来说也应该避免。导致这些错误的原因都是个人对现实的否认。 无论过去还是今日,自欺的问题都无所不在。受它引诱的不仅有耽于梦幻的人,也有我们中最理智的人。它之所以能诱惑人,是因为它能抚慰人。它方便自我开脱,能够让我们生活在自己所想象的世界中——只要这世界还能维持得下去。它给我们一种“如同”的存在,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事情便“如同”自己所希望的一样,而不是它们实际的状态。 这还只是它的诱惑力中的一部分。自欺有时候还真的行之有效。许多创业者就在别人不承认他们能够有所作为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绝大多数新生企业都会遭到失败,但是创办新企业的每个人都否认这样的统计结果会落到自己头上。 面对某些灾难时,自欺也不一定就不理智。不可避免的灾难并不意味着我们必定会亲身承受它的后果,付出代价的可能是我们的前人或后继者。“Après moi,le déluge”,这是路易十五(Louis XV)的名言,意为“在我身后,哪管洪水滔天”。他没有使用pendant这个介词,那样意思就是“在我有生之年”。 今年任何人都能靠停止“汰渍”(Tide)广告而增加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的利润。[1]从长期来看,这对“汰渍”品牌会是可怕的打击,但其销量或许不会立即暴跌。这类决策的意图太过明显,肯定会成为新闻。不过企业界到处都有上千种方式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并不那么堂而皇之地向大家公开。 即便对于某些灾难,我们也可以把自欺当作一种智计。请允许我从自己的私人生活中举出一例。我已故的妻子当年患了癌症,已经时日无多,某一天她对我说,我们应当把下一个周末宣布为“无病周末”。我当即就同意了。自欺自动而彻底。我们就“如同”她是健康人那样生活着。她在面临死亡前为我们换来了四天的美妙时光。 自欺之所以有诱惑性,因为它在短期内颇见功效。偶尔它还能长期有效,不过在工商界绝少如此。在工商界,如果给事物伪装出一幅好过实际的假象,那就必遭败绩。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自欺乃是人性使然,你永远不可能彻底避免,而且要避免它也并不取决于能否得到原始情报。本书第一部分中的主角们都不是蠢材。如果他们也会就范于自欺,那么任何人都会。 本书第二部分却让大家看到,有些人就能战胜自欺的冲动,勇敢地直面现实。这些勇敢、明智的典范杰出非凡,值得我们仔细参详。事实上英国社会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就提出建议说,自欺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费力去深究人们为什么要自欺,而应该集中精力来探究人们何时、为什么不自欺。“人们什么时候集中注意力?”他问道,“他们何时意识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的重要性?他们什么时候会被唤醒、哪怕冒着个人风险也要去采取行动?” 本书的目的便是就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如果能发现谁做得对、谁犯了错以及原因何在,这或许有助于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并让我们向目标更进一步,而我们的目标正是去直面现实。[1]宝洁公司因热衷电视广告,支出过多而影响利润水平。——编者注
更多阅读
三年级下册品社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品社教案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第一课家人的爱 一、主题目标: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 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 二、教学重点: 强调父母养育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李昌顺: 下午,电影课程来的太突然了,马老师把自己的历史课贡献出来,让我们看电影。这是无私啊! 刚开始许多的小动物出现在我的眼前,啊!这是到了动物园吗?过后,一个男人回忆起小时候他和一个叔叔学习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pdf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推荐序
不一般的大众经济学郭凯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开始写博客,很快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几年下来,结集为《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出版,成为畅销书。这次他再接再厉,把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取名《王二的经济学故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博弈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 一、全球货币战争背后的制造者:美联
美联储之所以被认为是由私人控制的,是因为人们对于美联储的发展历程并不十分了解,而且必须要承认的是,美联储早期确实是被私人资本所控制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早期的美联储以及其和私人资本的关系。 1908年美国国会通
3d模拟夺取钓鱼岛战争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 二、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前大戏———
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对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威胁最大的就是欧元,因此欧元也就成了首要被打击的目标。而且,欧元一直有取代美元的野心。 1999年1月1日,已酝酿了近半个世纪的欧元,作为欧洲统一货币率先在欧盟11 国启动。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