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引言 大众的经济学

  《马太福音》(25∶14-29)的作者曾记下耶稣对金钱的比喻说法,“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倘若脱离前后语境,这句话实在不像是出自宣称“温良的人将承继大地”的先知之口,但联系前文来看,耶稣的意思是,对金钱加以适当的投资,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拿到五千元的仆人对它做了投资,还给主人一万元。拿到两千元的仆人对它做了投资,还给主人四千元。而拿到一千元的仆人,把钱埋在地里,只还给主人一千元。于是主人吩咐,把不愿冒险投资的仆人的一千元,交给把五千元投资翻番的仆人,是以,赚得最多的仆人得到了更多的奖励。由是富者愈富。

  或许耶稣想讲的不只是一个为金钱选择合适投资渠道的经济学寓言,但我想借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市场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研究,看看科学观点是如何发现、并在科学界得以确立的(这里,他把科学界看做一个市场)。他发现,有名望的科学家一般会得到更多的名声,完全因为他是知名人士,而替他们做了大多数实际工作的同事和研究生,仍然默默无闻。名言警句的引用也存在类似效应,创新性的想法总是被归功到与之存在联系的最有名的人物身上。

 第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
  莫顿把这称做“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商人们则称之为“累积优势”(Cumulative Advantage)。若放在更宽泛的经济学范围,我愿意把它叫做“畅销效应”(Bestseller Effect)。一旦某种产品在销售上领先,就会向消费者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其他人也想要它,所以它肯定是好东西。这样,消费者产生了想买的欲望,于是购买该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传递出更多信号,令其他消费者非要买它不可。该产品就这样一步步爬上了畅销榜。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这个效应,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作家和出版商们才那么热心地想把自己的书弄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一旦你上了排行榜,书店就会把你的书搬到“畅销书”书架(有时甚至标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放在书店大门口,摆得一摞一摞的。这就向走进书店的潜在顾客传递出一种信号,“这肯定是一本好看的书”,从而令销售量激增,《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得到这个消息,把它在销量排行榜上的位置又往前挪了几位,从而进一步传递出怂恿买书人的信号,巩固了该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由此进一步拉动销售量,如此反复数个回合,使得有钱的作家越来越有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2634.html

更多阅读

第24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4)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我问津巴多,30年后,他怎样看待这次经历。“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的信息是: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他说。“像我这样的社会心理

第23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3)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我们既善且恶。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环境下都是善良的、道德的,会做正确的事;但在某些特殊环境下,藏在我们内心黑暗面的行恶的能力也会冒出来。  斯坦福监狱实验  早在20世纪70年代

第2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1)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第10章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2004年4月29日,星期四,美国人自“9?11”事件后再度遭到震惊——巴格达城外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里传来的虐囚消息,暴露了我们在伊拉克

第20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0)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克鲁鲍特金或许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但他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却并非异想天开。他承认,“不同物种当中都存在许多战争和灭绝行为”,可他指出,“个体的自我意识”诚然是人类本性里的另一“

第19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9)

系列专题:《商业智慧: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但部族保守主义者也脱不了伪善之嫌,尤其是他们说,政府要少插手经济政策——但政府给大企业的津贴例外。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给此举安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号,“企业福利”,在石油行

声明:《第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为网友朦胧时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