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培养企业的创造型人才:让思维再创新》
重音在“不”上,有“你要我读,我偏不读”之意。 重音在“读”上,有“我不读,但可以看一看,翻一翻”之意。 重音在“这”上,有“我不读这本书,但我要读那本书”之意。 重音在“本”上,有“我不读这本,我要读很多本”之意。 重音在“书”上,有“我不读这本书,但我要读那本杂志”之意。 这仅仅是重音,再加上语调、语速、停顿等,其表情达意又有所不同。 就是什么都相同的一句话,也不一定是“话说三遍淡如水”,多听一遍,也许能“温故而知新”。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也有一段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 有人说它是“喜新厌旧”的意思:有一人谈恋爱,一会与这人谈,一会与那人谈。 其实,这应该叫“朝秦暮楚”(原意为春秋战国时,秦国与楚国力量最强,一些小国时而向秦,时而向楚)。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之一是:宋朝时,有一男性之人,喜欢猕猴,“公狙之”,养了一群。 猕猴喜欢吃橡子。 这位狙公对众猕猴讲:“我们要发橡子给大家吃。 ”猕猴们都很高兴。 狙公又讲:“每天早上给你们发四个橡子,晚上发三个。 ”众猕猴听了,仔细一算,越发越少,于是纷纷抗议。 狙公见状,略一思考,马上改变,对众猕猴讲:“我们创新一下,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 ”猕猴听了,又仔细一算:哇,真好,越发越多,欢呼雀跃。 总量是七个,要么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要么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这种改变就是创新?总量不变,改变结构是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也是创新。 今天,企业里叫“资产重组”,还是那些资产,重新组合一下,就可能创新了。 如果说一个上市企业有资产重组的现象,它的股价可能上涨,叫重组概念股。 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大师、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
![第15节:二、创新之意(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14595104494.jpeg)
《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代表作。 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新组合。 他这里的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产品(产品创新)、采用一个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采用一种新的要素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制度(体制和管理创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领域,他在《创新与企业精神》中详细论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问题,其实,他一生写的39本著作几乎都论述了管理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