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开启婚姻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嫁人的资本》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任何方面的行为、言语、观点在孩子面前都是参照物。一个人成年以后表现出来的性格、观念、人品、素质等,都是和他的家庭有着类似性的。

而那些被认为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因为通情达理的父母只有少数,多数都打着为儿女将来的幸福着想的旗号,进行百般阻挠,这无疑会给婚后的幸福打一些折扣。 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实际上是一种资本的对等,或者说是一种资本平衡,是男人和女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平衡关系。在这些关系中,资本对等的人在一起容易得到幸福,容易获得一种生活模型的对等关系。 不同阶层的人常常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思想方式与情感特点,这些构成了婚姻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果两个人在这些关系上是处于平衡的,那么他们的关系也会维系得更长久。就算有一天失去了爱情,维系他们的还有他们熟悉的、乐意依存的生活方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婚姻中亦是如此。背景和出身类似的人更容易有相同的生活感悟,更容易走得长远。因同乡、同校、同班、同单位而成为夫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大多家境相当。如果二人学历差别太大,或一个来自穷乡僻壤,一个来自繁华都市,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存在巨大差别,不到三五年他们的婚姻危险期就会出现,或者是双方最终分道扬镳。所以说,或是基于古训,或是基于现实,年轻人在真正步入婚姻之前心底都应该有一杆秤。 鲁迅先生说过,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这是中国人对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最实际的看法与判断。西方社会学中有一个社会网理论,即把社会解释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每个人均是网中一员。那些与自己关系稳定、深刻的人,均处于同一网络空间。爱情和婚姻也有一张网,错位的网络空间里,只有短暂的交集,没有恒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