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记者 白友文
9月4号上午,记者赶到了温州职介中心。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上方那块方方正正的大液晶显示器,上面滚动刊登着招聘的工种,人数,工资待遇等信息。这个大屏幕着实吸引了记者上前进一步仰望,可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在场的求职人员(约有300来人)并没有几个人关注这块屏幕。了解状况后,记者才知道其中缘由:在求职人员眼里,这上面的信息,不管用,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捆在一起的“老油条”与“大骗子”
照片拍摄完毕,记者到各个劳务介绍所了解情况,每个介绍所的桌面上,都密密麻麻的摆着招工纸条。拿出其中任何一打,都要比介绍所里的求职人员要多。
“去不去?包食宿,可以夫妻一起住,工资1200。”介绍所的老板对着几个求职者说到,“骗人的”一求职者回话说。“你这话说的,企业都急着要人,怎么会骗人呢?去不去?”,“好几次跟着你们去了企业,没几天就不要我们了,还说不骗人。”这是记者听到aihuau.com的第一段对话。而之后各个介绍所里听到的,也都是差不多的内容。“这些人都是‘老油条’,没个正经找工作的。”类似的话,记者在介绍所里听到了不少。招聘信息多的是,但求职者看的人多,应聘的人却很少,这是记者在几个介绍所里得到的最深印象。
记者之后又到外面去跟求职人员了解情况,问他们为什么坐在外面,不到介绍所里找工作?为什么说他们骗人?为什么不抓紧定下工作来等等。本来是跟两个求职者在聊天,结果人越聚越多,仿佛在开会。“他们都叫我们‘老油条’,我们谁不想抓紧把工作定下来,现在住在外面还要花钱”,“他们都是骗人的,说好的待遇到了企业里就变样了”,“企业管理有问题,不诚信,我们经常活白干了,拿不到钱。应聘当然要谨慎了,要找好的企业,这样有收入生活有保障”。。。。。。
众多求职者围着记者诉苦,最后保安过来轰散,才使得大家又散开了。综合双方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群“老油条”,一群“骗子”,相互依赖,在温州这块热土上赚着各自的“小钱”与“大钱”。
地区“招工”竞争力
在跟记者聊天的求职者中,有几个是从广东过来的。他们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比较了两个地区的打工差异。“温州这边合同不规范,企业什么都按自己的来,广东的企业,都比较遵守合同。”,“温州的企业太会从我们身上控制成本了,这样下去,再过5、6年,没人会来温州打工了”。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习惯于夸耀自己原先待过的地方,以此来显耀自己。他们既然来了温州,也不见得温州会比广东那边打工环境差。但他们的思路却向温州企业家们提了个醒:在跨区域流动越发便捷的今天,如何提高地区“招工”竞争力,值得他们认真思考。没了这群“老油条”的支撑,温州老板们又如何更好的发展企业呢?
消逝的低成本时代
记者在职介中心,留意了求职人员的年龄结构,粗略统计,80后或更年轻的求职人员占到了7成以上的比例。在跟这写求职者的聊天中,记者意识到这些求职者留在城市发展的念头很强烈,“没有合适的工作,宁愿每天住5-15块的旅馆,我也要等下去。”一求职者说到。这部分人,对工资或打工平台,已经有着相比老一辈打工人更高的要求。随着这部分人群在打工人中的比重的扩大,中国的低成本时代已走在终结路上。
这要求企业要有新的观念,来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以目前“老油条”与“大骗子”的形式合作,肯定难以为继,最终只会丧了企业的性命。而本次“用工难”也给企业老总们敲响了警钟:企图再以压低劳工收入的方式来获得外部竞争优势,最终会让企业从内部走向瓦解。企业,应该从“招工难”中得到升华的教训:完善用工体制,跟劳工和谐相互,寻求异于低成本扩张的其它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