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系列”系列专题:——
企业文化篇之二:学而习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讲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近来,有关管理的各种理论、实践、学说、案例、方法、西方的、中国式的,层出不穷,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似乎每种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左右为难,或者觉得外来的方法不适合自己,或者不管什么照单全收.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没有任何借口》,管理仿佛是那么简单,其实又是那么难以掌握.笔者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践方法,供读者参考.
学习的误区
从二十多年前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极度匮乏,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管理科学有了质的飞跃.对于管理是个啥东西,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活生生的案例.海尔、蒙牛、联想等在引领中国企业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同时,也非常好地彰显了企业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企业不学习,就无法进步,就无法在当今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活.在新理念和思想变化越aihuau.com来越快、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的当今,有一些中小企业经常陷入学习的误区:
不学习
有一些企业,凭借着当时特定的市场机遇和企业家自身的聪明才智,在风起云涌的市场大潮中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成长之路.当该企业到达一定规模和行业地位后,企业家陶醉于成功后的自我满足,不屑于虚心学习和创新,固步自封,结果企业停滞不前乃至迅速进入衰退期.
学习,但没有明确的目的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看到这样一则标语:向济南交警学习!因为这句标语中没有宾语,当时笔者就曾暗自琢磨,济南交警怎么了?他们有什么先进事迹?各个城市要像济南交警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济南交警?
无独有偶,现在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自己深知管理水平的不足,非常如饥似渴地拜师学艺,不管什么理论、主张和方法,只要企业家觉得好,就组织大家学习.学习态度固然好,但问题是企业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在没有明确目的前提下,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流于形式化,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学习,像搞一场运动
中国人喜欢什么事都一窝蜂.与前一个误区类似,学习就像一场政治运动.企业家决定了要学什么,从上到下马上不加分辨地乱学一气.这样往往导致先前学习的东西还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和实践起来,马上又换一套理论狂学一通.世面上流行《给加西亚的信》则企业员工立即人手一本,流行《水煮三国》则大家又马上津津乐道地转换话题.企业把学习当做一种流行时尚,而并非深刻地反思学到了什么,学成了什么,学习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底蕴积淀.
学而不习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际管理水平,而是把学习当做一种洗脑的方法甚至是管理无能下的救命工具,比如为了提高员工执行力,有些企业就要求员工必须按照《没有任何借口》中的条条框框来执行.再比如现在世面上流行什么最新的管理概念,为了使自己显得不那么落后,就赶紧看几本书听个讲座充实一些侃资.企业学习后并没有进行认真和持续的实践,更没有真正地按照学习的内容去变革和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流程、规章制度.
学习,然后机械地照搬照抄
有些企业,恨不能一年赶超联想,三年赶超IBM,学习的急功近利思想过于严重.对于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在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实施这些管理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时,就匆忙地上马,全面照搬照抄.往往,这样机械执行的效果学习导致了员工普遍的怨声载道,不仅没有解决一些问题,反而连最基本的工作流程也保障不了.到头来,企业家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和能力,反而置疑人家的方法是否真的好用.
总之,以上的这些误区,在很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想干什么是这些企业首先最应该做的自我思考.成长中的企业应该学什么?
在学习之前,每个企业应该最先搞清楚的是学什么和为什么学.
每个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企业历史和文化、企业的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资金实力、企业人才素质、企业管理水平、行业竞争激励水平等各项因素的极大不同,面临的问题是很不同的,因而要学习的东西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学习不是目的,而应该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况且企业自身日常的管理经营工作又比较繁重,盲目地学习一些超前的或者跟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度不大的东西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
学习品牌管理,是不是就非得学宝洁、可口可乐不可?学习质量管理,是不是就非得学GE、丰田不可?学习创新精神,是不是就非得学SONY、三星不可?这些优秀的企业是我们在管理书籍、MBA案例、培训课程、媒体中经常耳熟能详的,但我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企业绝不是一夜成名的!他们都经过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沉淀,才有了今天傲视群雄的辉煌.中国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无论在规模、管理体系、资金、人才等方面,与这些先进企业相比,差距相当之大,向这些企业学习管理实践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劳民伤财、一无是处.就像一个刚刚练短跑的运动员,如果盲目学习刘翔的训练方法,我相信他永远也成不了刘翔.学习切不要赶潮流,别人的问题未必是你的问题,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你来说未必就不是问题.学习的关键是要对症下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学习,就要学自己现在和在可预期的将来就会需要的东西;
要学习,就要学习如何处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
要学习,就要学习能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能可以行之有效的东西.
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笔者根据多年咨询的经验,将企业按照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简单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学习的重点内容,希望读者能用这种动态分析的方法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企业做一个分析:
除了学习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之外,经常去研究和分析一下一些企业是如何失败和消亡的也同样有非常好的防微杜渐的借鉴意义.往往,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而失败的企业却有很多共同的失败原因:决策失败、管理失败、竞争失败等等.对于我们很多正在成长中的企业来讲,大家都会遇到很多同样的管理规范和灵活运作的矛盾问题,多去观察和了解一下在同样发展阶段中的其它企业是如何做的,多吸取别人已经花了高昂的学费得到的惨痛教训,也许这看似不起眼的他山之石,才真正可以攻玉.
成长中的企业应该怎样学习?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自学,可以听课,可以集训等等.学习不必在乎形式,关键是如何将好东西学到家.
学习的范围
依照学习参与人员的多少,可以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企业学习.
个人学习,指个人自行的学习.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把加强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修养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平时除了本职工作的业务学习外,还应该多学习管理、财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式可以看书、上网、参加培训班、听讲座、与同行交流等等;
团队学习,指多于二个人以上的人员学习.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充满学习气氛的团队.团队应多加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团队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学习方式可以看书、参加培训和讲座、组织研讨会议等;
企业学习,指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学习.一个企业能否基业常青,最关键的是它的文化是否能聚拢人才、它的意识是否能与时俱进、它的运作是否能快速响应市场情况的瞬息万变.企业应加强全体员工的企业文化修养、不断地更新各级员工的意识、不断地改善各个部门的协作效率.学习方式可以召开员工大会、组织座谈会、开展学习竞赛等.
学习的要点
学习中切记的是:不要盲目地、机械地照搬照抄!
管理方法永远没有对和错之分,关键是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企业.任何方法和经验都有一定的适用时间、适用地点、适用人员、适用场合情形的前提条件,学习时除了理解先进企业好的做法外,更要仔细研究这些好的做法当时的背景、适用的条件、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排解问题的方法等等.只有这些细节问题都学到以后,在真正应用时才能顺畅,否则自己碰壁时,就会埋怨人家的方法不好.
学而常习之
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耗时耗力学了以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学习的东西效益化.学习不能是走过场、不能是搞运动、不能是做表面文章.学没学到,关键是看学了以后是否将学习内容转变为企业内部实实在在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学而习之,本人认为"习"更重要.中国人很聪明,看到别人这样那样做,往往很容易说:这太简单了!而且也能很快地照猫画虎折腾一番,但往往并不能做到人家的水平来.学习,就要有个谦虚和钻研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反复研习的求知精神.在"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接受过程:本能抵触->被动执行->开始适应->适应->养成习惯->顺理成章的新事物认知过程,相对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企业学习则困难和问题会更多和更复杂.即使非常好的思想和方法也难免在开始的时候给人们带来不适应的痛苦,在此期间而没有任何快乐和收益而言.这时候,对学习的倡导者来讲,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往往"习"的涉及面越大、与以往的传统冲突越显著,考验也就越严峻.坚持也许就能胜利,浅尝辄止则前功尽弃.
学习也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的员工已经将学习的内容养成了自身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才算学到家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研习过程=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