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孝经智慧(21)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曾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至于慈爱恭敬,安定父母,立身扬名,那么已经听闻到夫子的教诲了。冒昧地请问,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

  二、孔子再次解惑

  1.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注》:“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孔子对于曾子的问题,很有触动,于是很有感触地重复说:这是说的什么啊?这是说的什么啊!从这一话语的重复表述中,可以体会到孔子面对这种理念时的情绪色彩很浓,也许觉得人们误解太深了。

  在孔子看来,“父之令”,是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的。其中或善或恶,或对或错,或道义或不道义,均要分而析之,区而别之,不可笼统对待,不可盲目听从。因此孔子感慨系之,觉得曾子疑之深、惑之大,而为之再作解惑。

  2.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孔子接着从五个层面来谈这个问题。先从最贵最高的天子说起。“争臣”,即是“诤臣”,“争”同“诤”,是谏诤之臣。《白虎通?谏诤》引《孝经》“争臣”即作“诤臣”。“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也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

  这是说,历史上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天下。这就是因为谏诤之臣在起作用,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臣子,是一个谏诤的团队在集体起作用。从下文看,随着地位与权力的递减而谏诤之臣的人数依次递减,那么可以敏悟到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管辖越广的,越是需要强大的监督机制,乃至需要一个七人组成的谏诤团队。

  3.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这是说,天子之下的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有了这些谏臣,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

  4.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家”,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意思是,诸侯之下的大夫,需要有谏诤之臣三人,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家。

  唐玄宗《注》:“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为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这是说争臣降低削减的人数,每一层级为两人,比如由天子的七人至于诸侯的五人,再由诸侯的五人至于卿大夫的三人,这是体现了一个尊卑的差别。同时指出,即使是无道者,因为有了争臣,就可以挽救“失天下”、“亡家国”的悲惨命运。这可以看到谏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5.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注》:“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争友”,即“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白虎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友”。“令名”,美好的声誉;“令”,善,美好。此句意思是,士有谏诤的朋友,那么自身就不会离开美好的声誉。

 第85节:孝经智慧(21)
  6.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争子”,也即“诤子”,能直言劝谏父亲的儿子。《白虎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子”。此句意思是,父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三、不义?不争?不孝?不忠

  1.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注》:“不争则非忠孝。”上句两个“争”,均通“诤”。孔子总结,说:所以面对不合道义的,那么儿子不可以不向父亲劝谏,臣子不可以不向君主劝谏。如果“不争”,那就不是孝子,不是忠臣。

  2.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最后,孔子回到曾子的问题起点。孔子说,所以面对不道义的,就要劝谏;听从父亲之命令的,又哪里能算是孝呢?

  《荀子?子道》记载了孔子一件很有意趣的事情。

  鲁哀公问孔子:“儿子听从父命,是否就是孝?臣子听从君命,是否就是忠贞?”

  连问了三次,孔子没有回答。从朝廷出来后,孔子用这个问题来问子贡。子贡认为,这就是孝和忠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3164.html

更多阅读

第87节:孝经智慧(23)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一、孝?天地?感应  1.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注》:“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  “明王”,圣明君王。《孝经》中出现“先王”,又

第86节:孝经智慧(22)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孔子就批评他:小人啊!你不懂啊!国家一定要有敢于谏劝的大臣,才不会有危险。父亲一定要有敢于规劝的儿子,才不会做出无礼的事情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大臣一味听从君命,怎么是孝和忠贞呢?要

第84节:孝经智慧(20)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2.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注》:“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代。”  这是本章的小结。由家内的“三事”,即“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再由内而外,由家庭而至于社会,那

第83节:孝经智慧(19)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2.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是对《诗》的评论,孔子说,如果不是孝这种最高的德行,那么谁能顺应民心,而效果竟然至于如此巨大。  三、《广至德章》现代启示谈片  现代人也要

第82节:孝经智慧(18)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三、《广要道章》现代启示谈片  如何教化民众?如何臻于和谐社会?如何移风易俗?这是任何一个王朝、一个时代都会遇到的话题、问题、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治政的主题。每个朝代都在苦苦思

声明:《第85节:孝经智慧(21)》为网友晑脕铷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