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曾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至于慈爱恭敬,安定父母,立身扬名,那么已经听闻到夫子的教诲了。冒昧地请问,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 二、孔子再次解惑 1.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注》:“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孔子对于曾子的问题,很有触动,于是很有感触地重复说:这是说的什么啊?这是说的什么啊!从这一话语的重复表述中,可以体会到孔子面对这种理念时的情绪色彩很浓,也许觉得人们误解太深了。 在孔子看来,“父之令”,是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的。其中或善或恶,或对或错,或道义或不道义,均要分而析之,区而别之,不可笼统对待,不可盲目听从。因此孔子感慨系之,觉得曾子疑之深、惑之大,而为之再作解惑。 2.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孔子接着从五个层面来谈这个问题。先从最贵最高的天子说起。“争臣”,即是“诤臣”,“争”同“诤”,是谏诤之臣。《白虎通?谏诤》引《孝经》“争臣”即作“诤臣”。“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也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 这是说,历史上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天下。这就是因为谏诤之臣在起作用,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臣子,是一个谏诤的团队在集体起作用。从下文看,随着地位与权力的递减而谏诤之臣的人数依次递减,那么可以敏悟到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管辖越广的,越是需要强大的监督机制,乃至需要一个七人组成的谏诤团队。 3.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这是说,天子之下的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有了这些谏臣,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 4.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家”,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意思是,诸侯之下的大夫,需要有谏诤之臣三人,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家。 唐玄宗《注》:“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为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这是说争臣降低削减的人数,每一层级为两人,比如由天子的七人至于诸侯的五人,再由诸侯的五人至于卿大夫的三人,这是体现了一个尊卑的差别。同时指出,即使是无道者,因为有了争臣,就可以挽救“失天下”、“亡家国”的悲惨命运。这可以看到谏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5.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注》:“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争友”,即“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白虎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友”。“令名”,美好的声誉;“令”,善,美好。此句意思是,士有谏诤的朋友,那么自身就不会离开美好的声誉。
![第85节:孝经智慧(2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23523964230.jpeg)
6.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争子”,也即“诤子”,能直言劝谏父亲的儿子。《白虎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子”。此句意思是,父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三、不义?不争?不孝?不忠 1.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注》:“不争则非忠孝。”上句两个“争”,均通“诤”。孔子总结,说:所以面对不合道义的,那么儿子不可以不向父亲劝谏,臣子不可以不向君主劝谏。如果“不争”,那就不是孝子,不是忠臣。 2.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最后,孔子回到曾子的问题起点。孔子说,所以面对不道义的,就要劝谏;听从父亲之命令的,又哪里能算是孝呢? 《荀子?子道》记载了孔子一件很有意趣的事情。 鲁哀公问孔子:“儿子听从父命,是否就是孝?臣子听从君命,是否就是忠贞?” 连问了三次,孔子没有回答。从朝廷出来后,孔子用这个问题来问子贡。子贡认为,这就是孝和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