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这里,笔者若用《孝经》的理念来点评,那么《孝经》的教导也很深刻。《孝经》说,“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不要去作乱,更不要去犯法,否则作乱则遭受刑法;还有,如果处在众人中而喜欢争斗,那么就会互相残杀。 9. “王木匠”巨骗案——官僚主义是帮凶 案情:2005年3月,呼和浩特市来了一位名叫“郑泽”的港商,自称要在呼市盖“西北第一高楼”。在呼市为此炸掉公安局指挥大楼后,“郑泽”尽管获得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优惠政策,“西北第一高楼”还是很快成了烂摊子。警方调查显示,“郑泽”原名王细牛,是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木匠。此前,他还曾用相同手法,以建设“宁夏国际村”为名实施过诈骗。王细牛在各地行骗,涉案金额高达十几亿元。最近,王细牛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点评:被抓起来的是王细牛,丢人的是为王细牛一路绿灯、摇旗呐喊的一些地方官僚主义者。王细牛之所以“牛气十足”,关键是抓住了一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的心理,围绕献礼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做文章。 ——这里,我们若用《孝经》的理念来点评,那么《孝经》把孝道分为“五孝”,也就是从天子到庶人的五级进行了孝的责任、任务的梳理,或相当于今天对社会各个层次人提出了各自应遵循的纲要。每一级别、层次都要履行而不失之。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王木匠”行骗竟然畅通无阻,难道还不够让人们反思、深思、痛思吗? 上面的这些案件,可以警示今人,也可以告诫后人。笔者从《孝经》切入进行评论,其内容是“互文”性质的,也就是说上面九则评论彼此之间是可以在文义上相互联系的。另外,如果归总来说,那么上面所说的大案要案都出现了一个共通的毛病,那就是贪欲。为贪欲而肆无忌惮,为贪欲而丧心病狂!这是心有病了,灵魂有病了,道德有病了!那么一个人的道德的根本在哪里呢?《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这就在“孝”上。 有人也许要反问说,天下犯罪的人中难道没有孝子、孝行吗?可能有,但其实是没有,如果从《孝经》的标准与理念来说,那就是真的没有。因为《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教导我们,作为一个孝子,不仅仅是供养父母,更要紧的是不能辱没父母、祖先,而且要给父母带来好名声,因此这些犯罪者既然已经辱没了父母,那么何孝之有?
![第13节:孝经智慧(1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24281963934.jpeg)
《孝经》以及孝的话题,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永远不会说完的。我们一路叙述下去,让每个人慢慢地、好好地、深深地品味吧! 篇二:《孝经》与《二十四孝》 《孝经》是经书,篇幅虽短小,但毕竟义理深邃,不易解读。这与百姓之间,特别是在过去文盲充斥的时代,还是远远地隔离开了。 《二十四孝》以及此前的《孝子传》等,其实就是用历史故事对《孝经》进行的案例解读,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化解这中间的隔阂,在广大的百姓中传播着生动的“天经地义”的孝的教化。一直到今天,《二十四孝》又重新出现在各地的新的石刻中,展示在现代人的绘画中,甚至精致地印刷在当代的邮票上。此种能动的教化智慧, 值得今人深思与借鉴。 ——作 者 《孝经》的民间解读本 《孝经》作为经部之书,地位很高,历史上还有不少皇帝亲自为它作注解,但是就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来说,还是很远很远。 老百姓更爱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孝子、孝女,以及孝的历史、道理、典型、故事,于是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孝子传》。除了正史以外,还有许多人热心于《孝子传》编纂,汉代刘向的《孝子传》,大概是最早出现的。后来晋代有陶潜、萧广济、师觉授、徐广等分别著有《孝子传》。唐代又有武则天时的《孝女传》等。明成祖颁行的《孝顺事实》里还收录了二百多位有孝行的人。清代茆沣林编纂《古孝子传》,刘青莲撰《古今孝友录》,李文耕有《古今孝友录》,李元青有《诸史孝友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