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受益终生的快乐圣经:不抱怨的智慧》
无执心 无执心,就是要放得下。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开始。有人说,人生犹如一枚青橄榄,细细咀嚼既有清泉般的甘醇,也有难以诉说的苦涩。如何去坦然地面对这矛盾?去除执念,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处世方略。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执著于此呢?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执著是众苦之源。我们分分秒秒总在各种执著中翻滚,"我偏要……你老是……你根本就……你从来……"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开口语,像污染的空气,不知不觉将白墙染成灰黑,不知不觉把人际间的成见固筑为怨憎壁垒。
![第36节:无执心(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40956721724.jpeg)
弘一法师曾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还记得那个喜欢徒步撒哈拉沙漠,四处为家,喜欢原生态事物的台湾作家三毛吗?她小时候是个勇敢又活泼的女孩,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擅长语文。有一次甚至跑到老师那里,批评语文课本编得太浅太烂。 十二岁那年,三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学。初一时,三毛的学习成绩还行,但到了初二,不擅长数学的她在数学上一直滑坡,时常考试不及格。然而好强的三毛发现了一个考试窍门。她发现老师考试的考题都是从课本后面的习题中选出来的,于是三毛每次临考,都凭自己的记忆优势把课后习题背得滚瓜烂熟,如此一连几次她都考了满分。对此老师开始怀疑,特意在某一天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让她临时做一张考卷,结果三毛答了零分。这位数学老师在全班面前羞辱了三毛,用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圆圈。此情此景令全班同学哄笑不止。老师并没有罢休,又命令三毛到教室外面,在大楼的走廊里走一圈。她不敢违背,只好走完了漫长的一圈。 事后,三毛对这件丢脸的事情无法忘怀,心理上一直都未曾调整过来,渐渐地开始逃学、厌学,直至休学在家。甚至姐姐弟弟在餐桌上谈论学校的事情也让她痛苦,结果连吃饭她都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肯出来见人,就这样有了自闭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