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女人的88篇花钱心得:有钱好好花》
有iPod一役大胜仗的底子,乔布斯这一次底气很足,他向某血汗工厂下的iPhone的订单是一千万台,而且第一批只供给北美和欧洲。只可惜,至少从那些花了大价钱,千里迢迢从美国运回一部在中国根本不能使用的iPhone只为了能写出最热门的测评文章的中国媒体的反应来看,却不像几年前对iPod那样一边倒唱赞歌。据尝过鲜的人介绍说,这款万众期待的手机有以下缺点,自己传入的音乐不能设置成铃声,只能使用内置铃声;呼叫过程过于繁琐,无一键拨号功能;没有电话簿搜寻,只能一个个翻到你想拨号的人名;无剪贴、复制文字功能;不支持在手机上编辑Word、Excel和PDF文件;蓝牙功能不支持立体声输出;浏览器不支持Java及Flash;无语音拨号,也不支持MMS只支持EDGE,不支持3G网络;缺少Web插件,无聊天(即时通讯)程序,不能玩游戏;没有更多第三方软件程序可用,200万像素摄像头不能拍摄视频,电池采用封闭设计,不能更换电池;触摸屏幕容易弄脏,要想确保屏幕干净,用户需要随时洗手;不支持存储卡扩展…… 以上数百字的介绍,让我油然想起我那个因为年头太久(天可怜见,至今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型号淘汰而没有能与之匹配的保护皮套、现在已经划痕斑斑、电池形同虚设而扔在储藏室里成为电子垃圾之一的iPod;想起我那个苹果和摩托罗拉合作推出的E1手机,纯粹因为用户体验太差而扔在储藏室里成为电子垃圾之二的手机;想起我兴致勃勃从新浪上下载的据说苹果推出的可以在windows下使用的浏览器safari,结果人家压根不支持中文,现在还在我电脑的回收站里躺着成为无形电子垃圾;想起我那个号称因为“设计工作”,需要入货“小白”笔记本电脑一只的朋友,至今已经修过三回,因为太重,所以从来没有满足她带去星巴克上网的小资梦想,因为太烫,她从此再没有躺在床上看过美国大片……在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比尔?盖茨的心情。 和电子邮件说再见 前几天在看美国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第六季,这套剧曾经是我的最爱,因此经常翻出来温习。片子中的医生每天都很忙乱,像生活在战场中一般,很难得有休闲的时候。急诊室主任维弗医生去拉斯维加斯度假,结果还因为暴雨滞留在机场。一边坐在酒吧里等待,一边打开电脑,这时候身边有男人上来搭讪说:“在写E?mail吗?”她回答说:“不,是写信。”于是男人很有兴趣地挑了挑眉毛,说:“很雅致的习惯。” 算一算时间,第六季播放的时候,应该在2001年,那么拍摄的时间应该在2000年左右,于是感叹,原来在那个时候的美国,写信就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奢侈。

2000年左右,中国的电脑普及率还没有这么高,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还不像现在这么惊人,甚至能够熟练地打字,仍然可以成为一种职业。2000年的上半年,我还保持着每个星期给父母写信的好习惯,现在在我爸爸的书桌抽屉里,仍珍藏着厚厚的一沓信。我的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占个座,埋头写一个星期,写完一瓶墨水,终于写出样稿,突然老师要求要交电脑打印稿。于是在三角地揭下一张“打字社”的广告,千字五元的那种,上门取稿件和软盘,一天以后交回软盘,收钱。自己再去找电脑编辑,每个人都会发现,至少有几千字,是原封不动打了两遍或者三遍的——因此打字社至少多赚了我们10块钱。最后再去打印社打印出来两份,一份交给老师,一份自己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