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流火的夏季,九龙斋新店在北京前门大街闪亮登场。作为一名回归的老字号,据悉九龙斋店主体将分为三层,而首层的核心功能就是展示酸梅汤文化。这样的布局,九龙斋显而易见是要告诉更多人其身上负载的传统文化成分。
事实上,在西方工业没有进入中国前,如酸梅汤这样以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为底蕴,以乌梅、山楂、桂花、甘草、陈皮等传统中草药为核心原料的饮料在北方曾盛极一时。仅在北京就有九龙斋、信远斋等多个品牌,尤其九龙斋更是因为皇族血统被誉为天下第一。但伴随西方的工业化大生产打破我国旧有的手工业生产,酸梅汤等品类连同九龙斋等名号也随之被历史尘封。取而代之的是可乐等流水线生产的产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可乐等汽水产品都是饮料的代名词。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水、果汁等新兴饮料打破。但从总体格局上,西方工业文明的典型产物——碳酸饮料一直占据着饮料业的中心地位,并据有大半的市场份额。
而市场从来不是孤立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心理也随着国家主体地位、物质条件的变化不断发生着相应的位移。如果说水、果汁等品类饮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西方技术、生活方式的有效模仿引进的话,那么从旭日升冰红茶开始,饮料工业的内在文化成分已经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中国式转变,直至近些年康师傅茶饮料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饮料已经拉开了以西方工业技术为基础,以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为核心营销竞争手段的市场大幕。
而在此时,中国的总体经济仍在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成长,伴随着经济高速成长的是国家原始资本的积累完成,当中央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整个舆论信息系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方向的转变。
从文化领域,国学在剧烈的争论中,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诞生中重新开始在市场大众中普及;从医药领域,近几年中西医的优劣之分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这种为中华民族正名的宏观舆论势场折射到饮料业,养生、药食同源等概念就先后登场,并随着消费大众对碳酸饮料的认识深入,而日渐一日在人们心目中提升巩固了地位。
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消费心理的转变到市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虽然2008年中国式饮料代表王老吉首次超越可乐,成为中国第一罐。但据中投顾问发布数据,2009年1——5月,果汁和蔬菜汁饮料产量增速达到24.07%,同比增长了15.89%,而碳酸饮料却只增长了5.44%。由此可知,天然、营养、健康的趋势在饮料业已成定势,但目前在其中唱主角的依然是果汁、水等产品,如九龙斋等以传统中医为基础的中国式饮料真正成为主流尚需时日。
但其作为潜力蓝筹股却是毋庸置疑的。且不说九龙斋和王老吉已经形成了一北一南两大势力,仅从终端看,还有相当多的中国式饮料悄然上架,如秋梨膏;另外还有相当多的产品在旧有产品形态中纷纷加入了有中医药功能的原料作为新的诉求点,如康师傅的部分茶饮就加入了蜂蜜,如屈臣氏在汽水中加入了姜;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资源的中医药在饮料业的应用绝不仅限国内企业,2009年年初,饮料大鳄可口可乐等六家国际组织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将联手开发饮料。而这在可口可乐还是首次与外国科研机构联手开发饮料。与之相对应的是,可口可乐的老对手百事可乐同样在2009年开发出了以滋补、养生概念为核心的草本乐作为其碳酸饮料外的重点产品在部分地区上市,同时,百事还宣布,在2009到2012年间,将投资10亿美元用于非碳酸饮料的开发。
至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医药为核心的饮料中国式渐变元素以各种形式进入了现存市场企业。相信,经过经济危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坚挺和进一步走强,饮料业的中国式渐变已经不可避免。
所以,从内在把握饮料中国式渐变的特征、趋势以及问题点,将有助于饮料企业准确设置产品市场潜在增长点,完成品牌的先胜而后求战战略布局。
饮料中国式渐变四大特点
从目前市场实际看,要保证饮料中国式渐变的顺利实施和良性向前,除却宏观环境等不可抗因素,从企业来说,至少要把握产品泛功能化、营销产业化、产业品牌化和品牌国际化四大环节。
产品泛功能化。所谓泛功能,是因为其本身和功能化有一定区别。红牛因为太具有功能性,所以长期以来争议不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相对来说,饮料中国式渐变因为以中医药为依托,所以有功能但由于强调调节,故而不具备治病救人的功能性。王老吉的夏枯草事件之所以饱受争议,就在于其的功能性引来的负面效应;而其能从两广走出,功劳也在于诉求“怕上火”而不是“泻火”这样一个泛功能上。
因此,能在饮料中国式渐变中取得成功的企业通常都是首先能在功能诉求上把握好的企业。如念慈庵,其只诉求润喉,而不诉求治疗咽喉疾病,同时,还通过用黄健翔做形象代言人巧妙地把功能性潜在其中。早期的露露同样是通过许晴等代言人完成了其诉求,相反,其直接诉求养颜的美颜坊同样是杏仁原料,消费者也知道杏仁的功效,但对其并没有足够的信任。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泛功能是饮料中国式渐变还在饮料品类内的本质要求,其一方面要求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功能。
但从产业看,随着饮料业的成熟,也随着三鹿事件对消费者觉醒的推动作用,未来任何一个产业的竞争主体都绝不仅仅取决于某一点,而是来自链条,所以,饮料中国式渐变的第二个特点同样是要求营销产业化。
从整体看,产业化从上游的原料到下游的营销同等要求。单就当前,原料具有重要意义。在完全成熟市场,原料已经直接关系品牌的信誉度。如近期农夫山泉继蒙牛、伊利后也发起了寻找源头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应付水源门的无奈之举,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只有完成原料的夯实,其产业链才更健康。
在这方面,朱新礼似乎更有先见之明。其在汇源地位尚未完全动摇之时已经表明他更对上游产业感兴趣,足以说明其已经窥知原料对于普遍营销过度的中国品牌的未来意义。
所以,虽然目前饮料中国式渐变尚未中兴,但谁提前树立产业化意识,抢占产业上游市场,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发制人的优势。
毕竟,饮料不是个蓝海产业。在茶饮行业,仅仅康师傅、统一等前几位品牌,已经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还多。饮料的中国式渐变同样如此,其不会从培育市场一点一点壮大,仅就目前来看,无论九龙斋还是王老吉等目前势力,还是正在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百事、可乐,都是市场的一线品牌。因此,可以预见,中国式渐变的力量一旦积蓄到一定程度,竞争将在大品牌和大品牌化之间瞬间白热化。故而,有否强大的品牌能力直接关系在中国式渐变这样一个新市场机会中能否有自己的地位或者自己最后的地位如何。
也正因此,面对国际品牌如可乐、百事等对市场的全面性渗透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考验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能力。
所谓国际化能力,就是按照国际标准运作品牌的能力。如康师傅,在国内品牌中其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但近日在其模仿国际品牌开展的“再来一瓶”促销活动中,相当部分地区消费者遇到了经销商不给兑奖的现象。不管最终原因是经销商和厂商在哪个环节没协调好,但都暴露了国内品牌在实际市场运作中的软肋。
而不把短板补上,不从整体认识把握市场,纵然是中国式渐变,但未必最终的赢家就是中国品牌。
饮料中国式渐变两大趋势
当然,这并不是在中国品牌在饮料业越演越烈的中国式渐变中就没有市场机会,而是说企业本身要切实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加油充电,完成自己的竞争体系构建。
具体到饮料的中国式渐变,中国企业在方圆品牌机构看来目前有两大趋势,也或者说是机会。
首先是专业化分工。这对中小企业尤其适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目前还处在不充分运用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机会。事实上,在百事研发出草本以后,如果中小企业同样跟进,很难取得竞争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分析自己优势,专业分工才有可能崛起。东君乳业(禹城)有限公司开发的枣润系列饮料在这方面就给了同类企业启示。
其虽然注重功能化,但同样的滋补功能,其不和成熟产品竞争。而是充分发挥红枣补血的中医概念,定位在女性市场,同时精细渠道运作,在运作KA、商超渠道的同时,大力度拓展如美容院、女性会所、餐饮酒店等特殊渠道,在部分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也只有这样,专业细分,中小企业才能在中国式渐变过程中依托一个区域或细分市场,逐渐壮大自己。
而对于目前已经完成全国布局的企业,要在中国式渐变中进一步做大做强,显而易见要正视现实现实,下沉品牌,精耕细作市场一线。可口可乐的成功建立在基层人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终端的维护中,仅仅一场大型活动就暴露弊端的品牌,一旦展开强大的链条式竞争,战胜对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啊!
饮料中国式渐变现存问题
虽然因为中国式渐变有中医药数千年的积淀,所以前途远大。但并不是说其没有弊端,实际上,从目前的市场运作中就有一些问题。
如江苏某知名企业中出品的玉米汁饮料。从企业本身说,其本想通过玉米是粗粮的优势,打保健牌。但从实际产品看,喝进嘴以后,感觉黏糊糊一嘴,反而需要再喝点饮料往下送。
从饮料本质属性看,饮料本身是解渴的,虽然该品牌附加了一些营养等附加价值,但本质属性丢到了一边。这样的品牌毫无疑问纵然中国式渐变再如火如荼,其都不可能成功。
另外,九龙斋本身的推广也能给广大企业一些启示。在2007年燕京初推九龙斋时,其诉求是更酸一点,也就是说其表现的是酸梅汤的本质解暑属性,强调的是更好。但直到后来经过市场详细分析,发现其无论在解渴还是运动等诸多领域都无法和可乐等竞争对手竞争,于是才改变诉求策略,命中可乐等饮料有气容易饱胀等缺点和在餐饮市场不强的弱点,重新规划,开始诉求“解油腻”,也正是从这时,九龙斋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而这,或许也正是企业在中国式渐变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法门:系统配置,并从根本上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