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美国畅销影评写作指导:如何写影评》
第9节 评论文章 在电影课堂上,通常认为评论文章(critical essay)是介于理论文章和影评之间的。写这类文章的作者预设他的读者已经看过或者至少很熟悉将要讨论的电影了,尽管这个读者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部电影。因此,这个作者可能会提示电影的主题和情节,但是详细地重述电影的故事是不需要也不被认可的。这类文章的重心比电影评论要详细得多,因为作者希望能揭露一些细节点或者复杂点,观众可能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观看的时候忽略了这些点。因此,这样的文章有可能会重点关注影片开头的一小段,或是与某个角色相关的一个摄影机角度。在下面的选文中,布赖恩·亨德森(Brian Henderson)也同样讨论了《穷山恶水》,上文坎比的文章是写给一个大报的读者的,而亨德森的读者相比更加学术化,类似一个学生在一节电影课堂上的发言: 不管他们的本意如何,评论马利克的《穷山恶水》的人们已经开始论战了。那些喜欢这部影片的评论者和那些一开始就认为这影片是部失败之作的人,以及从一开始就忽视这部影片的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到1978年马利克的《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上映时,这个议题变得更加复杂,争论又起。 对于任何作品的严肃评价来说,这并不是个有利的情形,对于那些新的、尚未被认真研究的作品所引发的开放性探讨就更加不利了。我认为《穷山恶水》是20世纪70年代最有标志性的美国电影之一,但我在这里对各种反对的声音并无兴趣。我认为对这部影片的研究和探讨仍将持续很长时间。 我在这里试图对《穷山恶水》这部影片作一个初始性分析,或者可能是几个分析。我在这里选取一个讨论的起始点:影片中霍莉的画外音--其实是影片的开始部分,大概是影片开始的前16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分析影片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思考霍莉的叙述会开启其他论题和引起其他的分析,但是任何分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第13节:评论文章(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60082883902.jpeg)
为了说明我把霍莉的叙事作为起点的原因,有必要对影片的剧情、表演风格和语言的使用预先交代一下。毋庸置疑,这些元素本身都值得更加详尽的论述而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偏好而已。 不可否认,《穷山恶水》对角色的处理相当现代。基特和霍莉面无表情,却并非茫然;似乎心平气和,但又充满感情;对前方的命运全然无知,却已置身其中;身陷琐碎之中,但是很快即明白要点的存在。他们是空虚的,因此不时地以各种无用的事物、小纪念品、电影杂志上的流言来塞满他们的生活。他们自我测试,尝试不同的化妆品、服装、态度和角色。这是角色的"存在主义"观点,毫无疑问,以传统的标准来看,这样的观点势必导致种种矛盾。因此,基特和霍莉是相爱的,只活在他们共处的时刻里;但是,在乡下的日子里他们只能玩已经厌倦了的纸牌,甚至连性爱也变得无聊。霍莉与她的父亲谈笑风生,在他死的时候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但是最终却在几个小时后与杀人凶手一起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