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30个天才的长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1.大家都必须遵循同一标准--分数。 2.大家都想得到同一个东西--大学录取通知书。 高考前的三个月里,"排队的文化"放射出最耀眼的光彩,你不仅要知道你在班里是第几名,以及在学校里是第几名,还要能够计算出,你在你居住的城市是第几名,甚至在全省是第几名。然后所有的父母都带领他们的孩子酝酿"志愿"。志愿表上有十五栏是空着的,所以在理论上你可以填写十五所大学和专业。这时候,"名次"让人兴奋也让人悲伤,而且无论多好都不能让人心安。如果那"名次"能够上一所普通大学,父母会想:为什么不是重点大学呢?如果能上一所"重点大学",父母会想,为什么不是清华北大呢?如果能上清华、北大,家长会想,还有那几个最热门的专业呢,还有哈佛麻省呢! 可是在美国,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都是很不同的。有些家长注重孩子的数学,有些家长注重孩子的演讲。有些学生毕业后去了哈佛麻省,大家都知道他很好。有些学生去了一般的大学,大家也不觉得他有什么不好。有些孩子不想上大学,父母不会强迫他上。美国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个A就会觉得很光荣,可是中国家长要孩子全部都是A,才会说你好。那些在美国读过书的"微软小子",有一个共同的经验: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是第几名。等到他们成了父母,又从来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第几名。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朱丽叶和她14岁的儿子沃伦这里来。 有一天,有个中国记者告诉他们,在中国,学校有时候会把学生的成绩排出名次表,张贴在墙上,这位美国母亲闻声惊讶不已:"怎么会这样呢?" 沃伦:"不管学习好不好,每个学生都应当是平等的。" 朱丽叶:"美国的学校鼓励你和自己竞争,比你自己更好,不是和别人比。我们在爱尔兰的时候,那里的学校就是鼓励学生超过别人,这也许有点像中国。"
![第66节:排队的文化(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63364853027.jpeg)
记者:"你在班上比其他学生小两岁?" 沃伦:"对。" 记者:"有没有人说你是神童?" 沃伦:"没有。我也不希望别人这样说,大家都是平等的。" 记者:"有没有人欺负你?" 沃伦:"没有。" 记者:"你知道你的成绩是第几名?" 沃伦:"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记者:"老师有没有说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沃伦:"没有。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说我是榜样。" 朱丽叶:"我也不希望他是榜样,如果他是最好的,那么就会有另外一个学生被用来做比较,这样不利于那个学生的自信。比如,你在学习画画,一个老师拿来‘蒙娜丽莎‘,然后对你说,你看人家画得多好,你画得不好。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