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30个天才的长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开窍 我终于找到了能让自己心花怒放、精神振奋的东西。那一天我对自己说,大学的后三年再也不拿A以下的成绩了。 --李开复 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个共性,值得一提。那就是,几乎每个人在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这过程包含了两个内容: 1.先是发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2.然后才是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所在。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就会感受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心底涌出,那情形就像很多人说的,"开窍了"。这是一个突然爆发的时刻。沈向洋的"开窍"发生在大学三年级,张亚勤是在读博士的时候,李开复也是在大学二年级。在此之前,是一个逐渐演化逐渐积累的过程,有点像火山喷发之前的沉寂。 下面是李开复"开窍"的经历: 读中学时,开复希望能成为一个律师。到了上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政治学和数学。他在以前从未想过其他选择。他的父亲是搞政治的,后来离开了政治的舞台在家里写书,也还是在研究政治。"父亲从没有说过他希望我做什么,但我觉得子承父业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对抗老师是他做的第一件具有政治和法律意味的事情。那时候他在台湾上小学,他的老师喜欢惩罚学生,最严重的惩罚是用竹尺打,稍微轻一些的就是罚款,常常把同学们的零用钱都罚光了。他回忆道: 班里的同学都恨老师,都在心里想着发泄不满的情绪,这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我开始调动小聪明,偷偷计算老师罚款的数额:一天一天地加起来,结果惊讶地发现,老师从学生手里拿走了很多钱,但班费却没有增加。于是我说服同学们相信老师在贪污,向校长检举。校长痛斥老师一顿,老师回来痛斥学生,说是"共产党的行为",还要追查检举者,但却无从下手,因为我已经预先防备泄露身份,检举信是用左手写的。 第一次向权力挑战就大获成功,这让开复成了同学中的"明星",也成为"正义的化身"。到美国之后读中学,他开始喜欢法律,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为社会主持公道的律师。
![第53节:开窍(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63552952008.jpeg)
有一天老师要大家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谁是美国人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学校不会出这样的题目,因为这类题目的答案是形形色色的,没有一个标准的对与错,老师就失去了评判的依据。但是开复在美国学校里遇到的题目,大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可能说出一些参考书目,让大家自己去看,等到看了一大堆书之后才发现,原来书里并没有现成答案,还是要写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