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 实体转型新解 大连转型



大连转型

   

编者按

    大连曾有过最辉煌的时代,一张城市名片更是头衔无数:薄熙来、足球、达沃斯、花园城市……然而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它却着实是个另类,尤其是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格调大相径庭。如今时过境迁,充满争议的大连模式在辉煌过后将面临艰难的转身。而2009年9月10日在那里召开的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或许会给人们一些启示。本报将连续两期报道大连以及在当地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本期聚焦大连。敬请关注。

 

从“经营城市”、“大大连”到“新产业升级”

大连十年

●本报记者  吕静  大连报道

 

    大连并没有东北城市保守、泼辣的风格,这个多变的城市,十年来总是毫不犹疑地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也许受到服装节的影响,随时根据潮流改变形象,也成了大连的城市特色之一,从文化、旅游、工业、科技,短短十年,大连似乎要将所有城市内容囊括其中。所以有当地人这么评价:“现在的大连已经没有个性了,泯然众人矣。”

事实果真如此吗?

薄时代:城市“轻化”抉择

  历史上的大连一直头戴“工业化城市”的帽子。这和身为本省省会的沈阳相得益彰。老工业、重工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大连的经济支柱。大力发展传统工业则是大连最早的城市发展主导思路。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薄熙来来大连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思路:弱化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

  当时引起纷纷议论,而一组调查数据也的确成为这位新市委书记的问题单:经过几轮改革,大连的轻工业几乎全军覆灭,包括红孩子童装、星海牌电视机、白山牌自行车,这些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全部倒闭。发展第三产业的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而作为第二产业的领头军,石化、重工等产业却还能勉强维持。

  可以理解,这种城市发展定位和打法,正好契合了薄熙来aihuau.com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思路:要想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形象提升和品牌建设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打“文化牌”无疑是最快速起效的。

  “当时,薄熙来认为,大连应该是商业性城市,而非工业化城市。产业发展战略排序应是‘三、二、一’。城区产业布局主要采取‘退二进三’的方法。意思是第二产业退出,第三产业进来。按照这个产业思路,‘经营城市’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市经济学会会长杜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接下来的盘活土地、城市“轻化”、服务上马、名片搞活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据一位老大连人介绍,他们在城中心的房子就由政府拆迁使用,当时的“大搬迁”让很多老百姓记忆犹新。

  据了解,当时的政府办会议基本达成了一个意向:政府在短期内能使一个城市见效见量,绝不能打基数过于庞大的工业牌,只有向“多投多效”的第三产业看齐。

  紧随其后的便是,大连市政府牵头实施的招商引资。由于地域和相关政策原因,当时招来的大多数是台资、港资与日资。这些外资进驻大连也大多冲着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市区的商场、酒店、服务业迎来了扩张“高峰期”。

  “提升第三产业的高度,就是为了更容易制造亮点。当时大连城市建设是按北方香港的标准建立的,其实香港也没有工业,但它却是国际性商业城市,大连走的就是这个路径。”杜辉说。

  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大连太过于搞眼球效应,像足球、服装产业,虽然更容易制造卖点,但实际产值并不理想。在一次服装节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提问薄熙来,“您穿的衣服是哪个品牌?是否来自大连?”薄熙来当时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位记者的问题,只用大连的服装产业还需要成熟完善进行了回应。

  “当时薄熙来的意思并不是不搞工业,而是想以三产为资本,逐渐盘活资本,为二产提供发展空间,也为大连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一个合适的发展环境。”杜辉说。

 

工业回归:“大大连”路径

  2009年初的大连市政府办公厅会议上,大家对工业污染加大,将会对大连良好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一事进行了讨论。而这一切,与大连市新的产业变革思路有着紧密的联系。

  薄熙来在打造“名片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思路上,一直对外宣称要做沈阳的“小弟弟”,精益求精,做到“漂亮”的标准。

  直到孙春兰担任大连市委书记后,“大大连”的概念逐渐提到了公众面前。原因是:自从大连搞“三二一”的发展战略后,大连确实亮起来了,也逐渐有了名气。但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排名却越来越靠后,从原来的第6降到了第8。政府开始议论此事,也派专人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由于第二产业的基数很大,提升GDP的效果更明显,但随着二产增幅的下降,生产总值也落了后。

  这就促成了“大大连”政策,这个“大”的概念,并不是城市区域的增大,而是把大连的工业体量做大。当时的决策是:大连工业不能仅限于主城区,要延续到北三市去,要建18个工业园区,把第二产业的体量逐步做大。

  数据显示,2001年前,大连的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是44%,第二产业是45%。而现在,第三产业降低到42%,第二产业却升至48%,这种差距还在扩大。

  “从城市产业发展图表上来看,原来的三产高于二产,呈现一个剪刀的图像,现在的二产大于三产,形成了反剪刀的图像。”杜辉说。

  另一方面,由于将要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覆盖区域将涉及葫芦岛、旅顺、丹东,将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石化、造船、机车和临港产业。而这也势必迎来新一轮的工业大垦荒,工业将成为大连未来的主导经济体已成事实。

  据了解,一位记者曾经问已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如何看待大连现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现象?却被薄熙来断然回绝了。

  “从营口到丹东港,整个沿海经济带,全是石化、造船、重化工业。产业同购化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大家都在造船,最后应该去卖给谁。现在看来,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我们现在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杜辉说。

后工业定位:“类新加坡”城市?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2003年,大连成为东北亚的航运中心,东北经济区的位置不可取代。但现在优势已经逐步被营口取代。数据显示,由于大连逐渐把重工产业移至北三市,现在主城区的口岸功能优势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到2012年,营口口岸吞吐量将超过大连。

  “大连到底打什么牌?”这也是杜辉考虑最多的问题。

  首先,大连的旅游资源并不属于全国前列。而服装已然成为往事,据了解,现在大连共有3000家服装企业,却没有知名品牌,总体销量还不抵一个雅戈尔,而服装节也始终在打文化牌,并没有形成产业。

  纵观国际发达城市,现代服务业产值应该高于工业产值。像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达到了70%,真正形成“后工业化城市”。而大连今后能否走上这条路,现在还不得而知。

  “大连具有两个独特的优势:环境和口岸。现在也正在建国际金融区、口岸物流。政府应该抓住这个优势,打造‘后工业化城市’。”杜辉说,“后工业化城市的标准是:一个城市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哪怕是工业,也要是高新技术工业。”

  这或许正是大连市政府主打高新科技产业的初衷。1998年,主打高新技术概念的大连软件园建成。

  事实上,当时全国都在推广“软件园”这种形式,但大连却从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原因有二,大连软件园是以商业地产的形式嵌入高科技含量,征得了政府支持,而“官助民办”的政策创新,正是政府对大连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新的尝试。

  大连现任市委书记夏德仁曾表示“官助民办”既是大连的特色,也是大连的优势。

  据了解,大连2008年GDP为380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占据300亿元,这个比例虽然不小,但与政府提出“软件园将成为大连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

  “软件外包产业还是一个中端产业,我国大多集中在程序设计环节,但高端研发设计却触及不到,形成了上接触不到核心技术,下接触不到消费群的现象,直接导致人才结构不平衡。”杜辉表示,技术更新缓慢也成为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另外一个“瓶颈”。

  除了软件业,大连政府也在打其他“高科技”牌,大连已经成为全国首批4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城市之一。而新材料研发、生物制药、绿色农业等行业也慢慢摸索上路。像大连软件园、路明科技集团、大连重工、一汽大连客车厂等,一批政府“明星”企业也应运而生。

  现在看来,这也是自薄熙来提出“经营城市”、孙春兰的“大大连”政策后,大连的另一次产业升级,增加高端产业和科技行业,以软件外包为标志而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群体已初见规模。

  “我认为大连应该是一个‘类新加坡’的城市,但不是类香港。因为大连还有工业,新加坡就有工业。比如,新加坡既有口岸,又有临港产业,这更符合大连的特点。”杜辉说。

 

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思得到相关各方呼应

感受“大连式孤独”

 

   ●本报记者  谭洪安  大连报道

    继续前进,继续前进,希望在你心中,你永远不会孤独前行。

  这一句歌词,出自英国著名的足球俱乐部利物浦那首脍炙人口的队歌。在曾经号称“足球城”的大连,相信不少球迷都能哼上几句。

  有意思的是,大连,这个独享天时地利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面临着是孤独前行,还是携手共进的重大抉择。

再造“联合体”

  8月30日,来自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7位市长特派员,齐聚锦州下辖的北镇市。这一联合体包括大连、营口、锦州、盘锦、丹东、葫芦岛及朝阳7市,大连市为常务主席,锦州市是今年的轮值主席。

  这是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该联合体首次举行联席会议,主要议题自然是如何推动上述规划的具体落实。而沿海7市的市长,将联袂出席9月10日大连举行的达沃斯论坛。

  从2008年统计数据看,沿海7市联合体的GDP总量接近7400亿元,约为同期辽宁全省(13461亿元)的55%。在7市之中,大连GDP为3858亿元,超过其他6市总和的3535亿元,以人均GDP论,大连为63200元,其他6市平均为26060元。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综合实力,大连毫无疑问是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龙头老大,但长期以来这个“龙头”有没有真正舞动起来,却令人心生疑问。

  1985年,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成立,当时大连刚刚获批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早期,地处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东北的数个沿海城市,能敏锐地意识到,打破行政规划、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眼光实属超前。

  不过,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龙头”志不在此,其他成员不免各怀心事,这个组织相对松散的城市经济联合体,甚至淡出了地方政府主管官员的视野。

  2005年初,刚刚调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有意在发展以沈阳为龙头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同时,推动辽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经济整合。正为前途忧心的沿海经济联合体人士,闻讯急忙通过当时的大连市领导上书,力陈联合体的固有基础和现实作用。

  大约一个月后,即2005年5月,李克强在大连、营口等市视察时,提出了后来被称之为“五点一线”战略规划的辽宁沿海开发框架,即从黄海一侧的丹东、大连庄河花园口,到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营口和锦州,设立5个重点开发区,以一条滨海公里相连接。

  “五点一线”战略规划覆盖的区域,与沿海经济联合体6市(唯一的内陆城市朝阳市于2006年获准加入)几乎完全重合,而大连仍为当之无愧的中心。不久前批复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国家战略所依据的蓝本,正是“五点一线”。

紧闭的“窗口”

  大连曾经承载着更高的期望。

  1989年1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联办的一份时政财经综合性期刊创刊,当时已85岁高龄、一向甚少题字的邓小平破例亲自为其命名题字:《东北之窗》。

  邓公此举,别有深意,因为这份期刊的总部就在大连。建国后曾4次到访大连的邓小平,对这个北方海港城市情有独钟。

  早在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深圳等特区后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外,还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同年4月30日,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将对外开放的范围由4个经济特区扩大至沿海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城市,这些开放城市都设有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批给了大连,而大连也是当时整个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

  从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来看,“东北之窗”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大连要成为东北开放发展之窗,因为来大连的外国客商比东北各大城市都多,大连必须扮演引进项目、链接产业的角色,自己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引入东北各地,而不是随便敷衍一下放走算了。

  可惜的是,大连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据知情者回忆,自那时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不少传统工业企业斥资在大连开设“窗口企业”,希望借助大连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吸纳国外最新信息和技术,打开国际市场,奇怪的是,这类投资合作往往有始无终。

  如90年代初吉林的长春一汽等,曾下很大力气打算到大连设厂,但效果不佳,花了不少冤枉钱,黑龙江大庆的石油企业也有类似遭遇。这些企业的代表们回去后抱怨大连人,说整天拉着喝酒吃饭却很少办成事。

  有分析说,地处辽东半岛顶端的大连,一方面受半岛文化影响,经济相对发达,难免孤芳自赏,一方面骨子里有逃荒移民的心理(大连人口90%是山东移民后裔),发了财喜欢回到家乡显摆,而对东北来的“穷哥们”就摆架子,不善待,结果把东北人都得罪了,后来虽有所醒悟,但人家不跟你玩了,以至于“龙头”舞不起来。

  此外,由于数十年来的计划经济制度潜移默化,大连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很多事情都按“官本位”思维运作,与中国沿海其他开放地区相比,对于共同参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心理上不容易接受。

“经济孤岛”忧患

  得到改革开放先行之利,享受沿海城市最高层次的优惠政策,加上有薄熙来这样的强势人物长期主政,大连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GDP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自1999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10年之间,几乎又翻了两番。

  但经济指标越漂亮,本来条件就得天独厚的大连人,自我意识就越强烈,前行的身影也就越孤独。

  而大连人心底里一直不大服气的省会城市沈阳(2008年GDP3860亿元,与大连基本持平,但人均略低,为54106元),却意识到了联合作战、区域共进的力量。

  2003年7月前后,由沈阳牵头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思浮出水面,并迅速得到相关各方呼应。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以特大城市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6市为支撑的重点区域,区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44%和51%,2008年GDP8450亿元,占全省总量67%。

  更重要的是,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中实力仅次于大连的营口市(2008年GDP超过700亿元),被张开怀抱的辽中城市群划入“势力范围”,营口港成为其出海大通道。

  本来名不见经传的营口港,得到强大腹地支撑,加上自身励精图治,数年之间,便继天津、青岛、大连之后,成为中国北方第四个亿吨大港,2008年甚至一举超越大连港,跃居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第七大港,2009年货物吞吐量预计接近2亿吨(与大连港目标基本持平)。有学者甚至预言,照此趋势,10到15年内,营口港将“吃掉”大连港。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曾前往位于营口市区以南50公里的鲅鱼圈区营口港“探营”,确实感受到了这个新科亿吨大港咄咄逼人的腾飞势头。

  从辽宁中部乃至东北三省到营口港的陆路运输距离,比到大连港缩短近200公里,辽中城市群支持营口港做大,截流了上述腹地运来的大量货物,而锦州港乃至更远的天津港,也分流了一部分货源。

  本属同一战壕的营口港叫板大连港,只是习惯于孤军作战的大连面临尴尬现实的一个生动缩影。

 

“大连未来有直辖的可能”

                                                                                      谭洪安

  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首席顾问、辽宁师范大学李靖宇教授,长期研究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角色定位的,他为意欲“浪子回头”的大连支招:

 飞凡 实体转型新解 大连转型
  第一,从总体上说,文化改造、心理改造对大连今后的发展至为重要。上天恩赐大连优越的环境,它不仅是大连人的大连,应该是整个东北的龙头城市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大连人应有长远眼光,不过于计较短期利益;

  第二,从政府层面说,大连前些年的迅猛发展,人脉关系深厚的薄熙来起了很大作用,但薄离任后,立项渠道和要钱的渠道都少了,有了好政策不知道怎么用,上与中央各部委缺乏畅顺沟通,下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不相往来,与辽宁内地及东北腹地没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后劲恐怕不继,大连现任领导层要在思想上把应当承担的“经济龙头”使命承担起来,并付诸实际行动,不能只是作阶段性的短期谋划;

  第三,从城市定位上看,大连应与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都协调好关系,后三者之间地位平等,不容易做到错位发展,相比之下大连腾挪空间更灵活,尽管目前只是副省级城市,但只要选定正确的发展路径并持之以恒,未来有成为直辖市的可能;

  第四,从实际操作上说,大连不能因为屡屡得到国家额外照顾而脸上增光,却不去真正干活,“经济龙头”、“核心城市”的帽子要戴得牢,得到大家公认,必须好好干点实事,努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实现内部一体化,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水涨船高,大家好大连肯定不吃亏。

 

大连青岛十年再“论剑”

谭洪安

    大连与青岛,一对欢喜冤家。

  在2000年7月《中国经营报》曾以《走出去的青岛引进来的大连》为题,深入剖析了这两个历史轨迹和资源禀赋极为相似的北方大港,在经济发展思路和城市经营策略上的种种异同,以及由此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企业生态,一时洛阳纸贵,反响极大。

  时光荏苒,转眼10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如今,环渤海经济圈正崛起为中国第三大增长极,大连与青岛,也一路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与天津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先看两组对比数据:

  2000年,大连GDP为1110亿元,青岛略高,为1157亿元,但因人口较多,人均GDP为16500元,反而低于大连的20255元。

  2008年,常住人口610万的大连,GDP为3858亿元,人均超过63000元,人口达760万的青岛,GDP为4436亿元,人均58368元。

  仅从经济增长的单项指标衡量,近十年来,两地总的走势大致相当。但隐藏在GDP数据背后的城市发展路径与前景,却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

  大体而言,10年前我们对这两个城市经济特色的观察,至今依然适用,但局部上又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比如大连重城市品牌经营、轻产业基础建设的“传统”,已有所改观。特别是明星市长薄熙来2000年调任辽宁省长,继而又离开辽宁后,大连的“名片经济”思路逐渐调整,开始注重加强第二产业实力,如近期由大连保税区牵头提出打造的国际能源港和汽车产业基地,以及做得有声有色的软件园,都是大连“由虚入实”的标志。

  反观青岛,以海尔为核心的制造业企业集群依然出色,不仅称雄国内,还稳步走向世界,啤酒节、海洋节、品牌节一个比一个搞得红火,大有在城市经营上赶超大连之意。

  但如果从同为港口城市的角度看,大连与青岛面临的格局与前景,又有显著差异。

  现代港口城市竞争,腹地之争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港口吞吐量这一硬指标,还是临港产业的规模与水平等综合标准,都与港口所依托的腹地是否足够深厚广阔、经济活动是否活跃直接相关。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青岛最大的腹地是山东半岛,其次就是山东以外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省经济实力已居全国三甲,进出口需求庞大,毫无疑问足以“喂饱”青岛港,而且青岛周边的烟台、威海、日照等港口,各有专业分工,更多是作为支线港角色,围绕青岛港共同组成山东半岛港口群,对青岛港不构成直接竞争。

  而大连理论上的腹地近为辽东半岛,远为东北三省一区。这些省区长期以来过度透支,且受传统体制束缚仍重,经济相对欠发达,对肩负“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重任的大连来说,至少短期内是一个劣势。但东北矿产及林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均相当雄厚,战略地位又极为重要,一旦国家政策持续投放,开发得当,后劲不可估量。

  问题在于,由于历史形成的种种复杂原因,大连人几乎不把自己当东北人,大连过去二三十年的可观发展,更多得益于特殊的政策优惠和能人主政,而非与腹地共进退的结果。这给大连今后的持续成长留下隐患。

  从市民心态上说,与大连人类似,青岛人在山东一度也有优越感,城市经济和文化游离于山东省之外。

  但近些年来,青岛与省内其他区域经济加速整合,特别是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前来视察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后,海洋产业发达的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经济龙头的地位,再次得到公认。

  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样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大连提供了一次机会,一次重新融入辽宁及东北经济,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的绝好机会,就看大连人能否牢牢把握了。

  一句话,事在人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5386.html

更多阅读

飞凡 转型零售商 传统家电零售商转型或现拐点

     价格向来是电商战场上最敏感的议题,作为全国首家全面推行线上线下同价的大型零售商,线下价格向线上靠拢,短期内势必会牺牲掉一定的利润,苏宁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在电商本年度最凶猛价格战一触即发之际,苏宁推出“流血变革

飞凡 实体转型新解 黄嘉粤谈CIO职业生涯与转型

     @徐蕊:个人对转型要做什么准备?[email protected]:个人转型不是一个技术性动作,而是一个思维逻辑改变的过程。对IT人来说,所谓思维的改变就是要“IT以业务为导向”。IT人要了解业务,只有熟悉了业务,才有发言权,有了发言权,才能把I

飞凡 透过转型 利润转型

     就在媒体捕风捉影左延安去留生变谜团,推波助澜奇瑞江淮合并重组传闻时,出席2011成都全球汽车论坛的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向外界发出了新的口号——中国汽车企业要从传统的只能获取制造利润,向同时获取技术利润和品牌利润

飞凡 实体转型 利润转型

     就在媒体捕风捉影左延安去留生变谜团,推波助澜奇瑞江淮合并重组传闻时,出席2011成都全球汽车论坛的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向外界发出了新的口号——中国汽车企业要从传统的只能获取制造利润,向同时获取技术利润和品牌利润

声明:《飞凡 实体转型新解 大连转型》为网友还我媳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