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陈伟
在经济复苏态势逐渐企稳之际,对民间投资的关注再次进入决策层的视野。有消息称,在三易其稿后,《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即鼓励民间投资20条,已于8月上旬上报国务院。
对中国的民营资本发展脉络稍有了解之人自当了解这项政策即将推出的意义。2005 年国务院出台“非公36 条”,《反垄断法》和《关于2009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都已经相继面世,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但如同曾经出台的多项政策一样,各个利益方的掣肘使这些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投资领域的措施往往无疾而终,困扰民营资本多年的市场准入问题亦迟迟难以推进。 目前,长期以来经济结构的缺陷使得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暗藏风险。进入7月份之后,综合各方的信息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信贷的收缩趋势已然确定,速度、力度均可能超过想象。统计数据也显示,与贷款增速下降相呼应,中央项目投资增速、地方项目投资增速均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在政府主导的投资持续性难以为继的情形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最终还要依靠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拉动。 然而,尽管长期可期,但短时间内扩大内需之路依然艰辛。一方面,中国的出口企业长期习惯了外向型的路径模式,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转型国内困难重重,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力,内需的升级和供给短期内难见雏形;另一方面内需的快速提升依赖的因素往往还甚于外需,收入aihuau.com分配改革、消费升级以及消费习惯的变迁都有渐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启动内需的国策已经确立良久但还难以有效贯彻的重要原因,消费增长的缓慢决定了经济持续复苏的重任不可能单独由内需的突然扩大完成,因而经济持续复苏的重任必然地落在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上。而经验研究也表明,民间投资对消费的拉动远远大于政府投资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经济持续复苏必须取决于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据了解,“20条”草案第一部分内容锁定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上,提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放宽股比限制,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这切中了中国民营资本长期不得快速发展的要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营资本大量的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而这两个部门恰恰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创最深的两个部门,这两部门也绝难以承载起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重担。坦率而言,即使在这两个部门,国有资本也觊觎良久,比如,近期央企就在政府信贷的大量支持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未来一段时间,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必然会在利润丰厚的竞争性领域进行激烈的争夺,“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孰难预料。反观被国有资本长期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邮政、金融、烟草、石油、铁路、航空等部门,民营资本的占比几经努力,仍都在10%以内。尽管各界屡屡呼吁改革,但总是“改而不革”,相关政策总是难以落到实处。民营资本在竞争性领域面临着位势强大的国企的重重包围,垄断领域又不得其门而入,生存环境愈发艰难。 此次,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20条”草案,内容除了包括扩大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外,削减行政许可事项、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减轻民企税费负担等若干方面都进入了草案。这可以看做对以前诸多顽症的一揽子药方,而政策决策和执行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权衡短期对策和长期安排之间的关系,是继续利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利用由国有资本带动的大量投资来暂时化解危机?还是痛下决心,全盘统筹,借鉴先进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坚决调整经济结构,利用民营资本的效率、市场化机制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复苏?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化解这一困境无疑需要理论层面的努力,与之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和当机立断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