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变局:限制性货币的革命(三思经济危机之二)
货币如水,滋润着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人人都喜欢以货币形式持有一部分财富,凯恩斯把这种动机形象地描述为流动性偏好。自古以来,老百姓、政府和经济学者,都把货币的通用性作为首要的功能指标。通用性越强,流动性越好,贸易交换就越方便,货币功能就越理想。所以继欧元之后,人们又呼唤“亚元”甚至“地球元”。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度强调流动性也会带来伤害,造成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膨胀(“货”“币”分离)。与流动性泛滥相伴的,是投资过热、资产泡沫和产能过剩。与金融衍生品失控相伴的,是金融海啸、实业洗牌和经济衰退。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货币的本质,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新出路。
货币流动性过犹不及
货币如水,而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货币和水一样,正常状态都是液态,当货币兑换为实物商品的时候,就由液态变为固态了。
在发明货币以前,人们的交易方式是“固态”的,以物易物,比如两头绵羊换一把石斧。这样交换非常不方便,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换对象和商品……所以人们创造了集市,一个集中交换的时空点,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去约定的地点进行交换活动,否则就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集市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持有绵羊的人可能不需要斧头而需要鲤鱼,而持有鲤鱼的人也可能不需要绵羊或斧头而需要玉米……所以人们发明了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之后,能够打aihuau.com破时空的限制,只要经过两次交换,随时可以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物品。因为你换来的货币肯定能够换给别人,别人也肯定能够再换出去。规模需求理论认为这是货币的本质——货权,柴米油盐的提货权。
货币最大的好处是具有通用性,此时的交易方式是“液态”的。汉代王莽把他所铸的钱币命名为“货泉”,形象地说明了货币的意思,货物像泉水一样流动起来。
最初货币就是普通的商品,如盐、贝壳、石头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由金属货币演变为代表国家信用的现代纸币。货币的通用性越来越好,从泉水溪流壮大成为江河湖海。大多数情况下,江河都在稳定的航道里流动,贴近实体经济,并且二者相辅相成,既有灌溉和航运之利,又无洪涝和干旱之害。
只是偶尔出现调配失当,流动性便大肆泛滥,伤害实体经济。过剩资本盲目流窜,制造一个个泡沫,刺激本该退出市场的企业盲目扩张生产力,加剧产能过剩,最终影响经济稳定。
更糟糕的是,随着通用性的进一步增加,金融演变成账单交换的游戏,货币的流动并不直接带动实物商品的生产和实际服务的发生。但是财富效应却把资金过度引导到投机领域,让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无意于产品开发和创新,热衷于“资本炒作”,从而导致实体经济萎缩。也就是说,货币已经不再是泉水或江河,而是脱离了大地,气化成云彩,变为“名副其实”的“虚拟经济”。此时,传统货币政策捉襟见肘,濒于失灵。
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于国际贸易。2006年美国债券、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是同年美国GDP的36倍。这种虚实倒置的经济结构,不可能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它将像沙滩上搭建的积木城堡,一触即溃,次贷危机正是被抽离的第一块积木。
货币限制性曾被忽视
货币如水,貌似简单,实际上却极其复杂。有句名言说:“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货问题,而我们每天都碰到它。”纷繁的货币现象中,隐含着很多容易被忽视的东西。比如说,尽管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一直强调货币的通用性,但是在某种条件下,货币仍然表现为通用性的反面,即指向性。
流动性最强的普通货币,限制性为零,指向了万物。有些货币虽然看上去没有任何限制,其实却存在一定的指向性,指向了若干时间、地区、行业、企业等有效范围。比如住房公积金,强制指向了房地产行业,只能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不得挪作他用。再比如住房按揭贷款,指向了某个开发商,购房者完全是“见物不见钱”。与之类似的工程项目贷款,如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科技开发贷款、商业网点贷款等,都是指向了某个企业,即贷款的交易对手。这些钱的用途从头到尾都被确定了,不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
货币的限制性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降低资源浪费。每一笔修建高速铁路的贷款,都是一系列规模需求订单。中标企业摆脱了盲目生产状态,改为按需生产,采用先搜集规模需求再反向配置给资源的经济模式。其次,增加了投资的确定性,货币100%进入实体经济,指向实物商品或服务,不会被挪用去炒股。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了反腐败力度。
于是我们突然发现一个惊喜:货币限制性的两大优点——缓解产能过剩,贴近实体经济——正是走出经济危机所急需的。那么,可不可以大规模地降低货币流动性,增加货币指向性呢?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经济危机也许将不会继续发生,至少不会那么可怕了。
问题只在于是否可行。假设每月1000元的工资中,300元只能用于当月的饮食消费,300元只能用于半年内的休闲消费,只有400元保留完整的流动性,消费者会愿意吗?当然使用行政命令强行规定的方法,肯定不行,只能通过市场化的办法,用特定优惠让消费者愿意主动亮出确定的“规模-前置”需求。而且,货币流动性虽然受到限制,但并非彻底指向某种商品或服务,而是一个有限选择的组合。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这一切有了可能。
如果继续坚持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将继续留在消费者的口袋里,保留随时消费任何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消费。消费者的需求仍然留在脑子里,看不见摸不着。
如果增加了货币指向性,让消费者亮出确定需求,将是一箭三雕的好事:企业获得了规模需求订单,降低了成本;消费者牺牲了一部分货币流动性,获得了特定优惠;金融与实体经济更深入融合,有效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限制性货币理论革命
货币如水,更准确地说,是如水系。江、河、湖、海、水库、渠道、池塘、水井等微观个体,彼此脉络相通,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共同完成宏观大循环。货币单一化的趋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货币体系。
在这个货币体系的顶端,是滔滔江河之水,流动性最好、指向性最差的本币(即人民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购买任意商品或服务。本币的下面则是一系列潺潺渠塘之水,既有流动性又有指向性的准货币——子币,即只具有支付功能,有一定的期限和使用区域或行业限制的,以货权为基础的系列准货币。
子币是货权,代表消费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拿回若干种确定物品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附加了条件的,必须享受比市场价优惠的特定折扣,即货现率。
货现率的高低,跟子币的使用区域、适用行业范围、企业数量、有效期限等流动性因素有关。使用区域越小、适用行业范围越窄、企业数量越少、有效期限越短,货现率就越高。反之,货现率就越低。比如北京市公交一卡通乘坐公共汽车打四折,手机话费充值卡满100元返50元,而最典型的例子则是消费券,笔者已经多次分析过。
货币如水,总是流向价值洼地,而附加货现率的系列子币,通过等效原理,真正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如果投资有利润回报、储蓄有利息补偿、消费有货现率奖励,三者就是等效的,或有收益和成本彼此差不多。既然不能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了,投机的必要条件也就没有了。如此,人们就不会一窝蜂地抢着去吹大泡沫,股票、期货、房地产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都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大起大落。
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元。假如这些资金都采取子币的形式定向发放,进入实体经济的比例将更加理想,辗转流入资本市场的比例将微乎其微。
既然从青藏高原坐船入海,可以走长江也可以走黄河,虽然路程不同,速度不同,沿途风景不同,但是旅途时间都是一样的。那么选择哪条路线,就仅仅是个人偏好而已。既然喜欢选择什么就可以选择什么,那么在经济的角度上,人就自由了。
这又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轮回,我们从货币“限制性”出发,获得了一个“自由”的结局。货币革命不仅促使现有的金融体系发生大变局,还催生了未来经济的新模式。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敬请期待“三思经济危机”系列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