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中国经济裂变与转型之路:大变局》
2008年4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744.6亿美元,创单月外汇储备增长历史新高。其中,贸易顺差和单月外商直接投资合计增长只有242.8亿美元,"不可解释性外汇流入"则高达501.8亿美元。这表明,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后续的升值预期,大量的国际游资正在进入中国。 国际热钱汹涌,国内物价高涨,该如何判断此时的经济形势?在当时,国内一致的判断是:仍处于通货膨胀状态。4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就着重指出,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被人称作"人民币先生"的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明确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关心反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严重,市场理应"不差钱"才对,但此时却传出多家企业资金链紧张的情形。 2008年6月初,号称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企业的浙江飞跃集团传出了资金链断裂的消息。飞跃集团共欠银行贷款规模约为十七八亿元。除了几家国有银行外,另有相当数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飞跃提供异地贷款,其中广东发展银行所贷数目最大,累计金额估计超过3亿元。除了向银行贷款外,飞跃集团还向宁波的民间资金借了钱,也就是俗称的高利贷,数额以"亿"来计。由于业务不振,飞跃最终无力偿还这些借款。在被"逼债"之下,飞跃无奈地向政府申请"破产"。 早在2005年时,飞跃集团就曾被排在"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首位。现在,它仍是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企业。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飞跃集团的当家人邱继宝还以25亿的身家位列第328名。 飞跃的危机与它的销售战略有关。飞跃是一家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它的海外市场严重萎缩,业务遭受重创。2008年前4月,飞跃集团出口总额为1 84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 300万美元大幅下跌44%。 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的也不仅仅是飞跃一家。在这一阶段,不少浙江明星企业情况危急。6月,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出走躲债,留下全面停产的厂房和巨大的资产黑洞。金乌集团及其相关企业总共向8家银行融资了2.98亿元,还包括无法详细统计的民间借贷;浙江东洲实业集团董事长何炜东也因资金链断裂,负债数亿举家逃往新西兰……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企业纷纷破产的消息已经四处传来。 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头上都悬着"四把刀"--汇率、退税调整、《劳动法》带来的用人成本上升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众多中小企业因此资金链紧张。 7月份,一个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在义乌召开。会上透露的信息颇为惊人,仅浙江全省企业的资金缺口就达1 200亿。在多重压力下,不少企业被迫铤而走险,向地下钱庄拆借资金。而高利贷的代价是异常高昂的,无力偿还时,往往就是企业倒闭之时。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小企业虽然贡献巨大,但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外部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国有大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就业人数占75%。从中国农村地区转移出来2.3亿劳动力主要是中小企业吸收的。但是,中小企业的处境又是最艰难的。它们获得的贷款只占整个贷款总额的10%至15%,享受政府补贴只有5%。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往往倾向于"扶优扶强",在资金、土地供给和项目招标投资等方面都给大企业优惠。这种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力量的不平等,使得小企业的商务成本远高于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