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裂变与转型之路:大变局》
如果说蓝筹巨额融资只是心理上的冲击,股市的正常调整也情有可原,但另一个凶猛的怪兽--"大小非"的逐步出笼,则对A股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大小非"解禁带来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其他力量。 大小非是指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大小非解禁就是限售非流通股允许上市流通。追根溯源,大小非是中国股市特殊制度下的产物。在之前的中国股市,存在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股权分置使定价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被扭曲。为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改以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部分合二为一,但是考虑到市场的接纳程度,大股东的非流通股要获得流通权就需要等一段时间,这部分股票就叫限售股份。

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中国股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制度性缺陷的改革大幕。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与经济高速发展,这轮改革亦推升了迄今中国A股最为波澜壮阔的一轮牛市行情。 但是,从6 124点至3 000点的"雪崩"也只用了半年时间,股市变脸速度之快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据WIND资讯,2008年、2009年、2010年限售流通股解禁市值分别为2.55万亿、6.3万亿和6.7万亿元,累计解禁市值约15.55万亿。而在牛气冲天的2007年,融资额居全球第一的A股新股发行也不过4 470亿元。在"大小非"套现压力下,"失血"市场难堪重负。 也有人问,为什么解禁期满,大小非就急于套现,而不等待股票涨得更高呢?道理很简单,大小非每股成本大多在1元左右,经过多次的送转股和陆续填权之后,其持股成本相当低廉,有的甚至接近为零,比存银行和做实业平均利润率高几十甚至上百倍,任何时候卖出都是大赚特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解禁期满,大小非就如同冲出闸门的洪水,汹涌而出。 股改是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但它也存在着一个伟大的错误,就是大小非限期以后再解禁,洪水般同时涌来的解禁潮可以将股市冲垮;同时,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进入的全流通时代,也让市场的估值体系陷入迷茫。没有人知道中国股市在全流通时代的估值水平、市盈率、波动水平是多少,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没有以前的经验可以参照。 股改--引发大小非解禁潮--A股股灾,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该如何评价"股改功过"呢? 张卫星是第一个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学者。到了2008年后,媒体再次采访这位股改专家时,张卫星遗憾地表示:股改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到短期效应,没考虑到长期后果。他表示这轮暴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至少三至五年。经济学家吴晓求反思说,当年股改忽略了两个技术细节,一是"大小非"解禁的期限问题;二是"大小非"解禁后新的交易制度安排。 比经济学家更为激进的是,愤怒的散户甚至认为:最好让所有大小非都停止流通,回到了股改前的状态。 这就是矛盾之处。在启动股改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只要解决了股权分置,大股东的股份流通之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就会一致,公司治理会更加有效率,股票市场的一切矛盾都将迎刃而解。但大家都没有想到,当大小非流通后,市场却是如此的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