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裂变与转型之路:大变局》
前 言 危局: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 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眼前正在发生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是第一次经历。 谈到经济危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同样源于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的那场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了10年之久。在世界名著威廉·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里,对那个时代做了详细的记录。书中描述的情形异常凄惨,以至于我们今天读起来仍心有余悸。 当然,更多的人是通过学校的教科书了解到大萧条的。不过,在我们熟悉的教科书里,大萧条往往是被当做资本主义腐朽的证据来叙述的,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充满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调,难掩其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经历过那场危机。由于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现在的读者甚至都懒得去弄明白其来龙去脉,更别提还想让他们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其后,这个世界还发生了石油危机、拉丁美洲债务危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等大的经济危机事件。 但离当代中国人最近,感受最为贴近的一次危机应该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这场发生在我们近邻的金融风暴使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威力。 不过,亚洲金融风暴只是在部分亚洲国家小范围内肆虐,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不大。甚至可以这样说,普通读者仅仅是隔岸观火,或许对"金融大鳄疯狂攻击泰铢"、"港币保卫战"等金融故事更感兴趣。 只有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才给了我们切身的体验和震动! 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首先陷入困境,华尔街四面楚歌、噩梦连连,代表美国精神的汽车业也一片萧条……这是曾经在好莱坞电影里才有的情节,却真实地在2008年上演了。企业破产,失业蔓延,信用体系遭到破坏,经济景气一落千丈,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继被卷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符合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定义。至于称其为金融危机,还是经济危机?这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随后,中国这个欣欣向荣、多年来一直持续高增长的国家,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滑坡。危机不仅来势凶猛,其带来的变化还异常地诡异。仅仅在一两年前,我们的股市还高达6 000多点,凌晨就有人搬着板凳排队买房。转瞬之间,就像当年偷袭珍珠港事件一样,几分钟前的港口还晴空万里,顷刻之间就哀鸿遍野。 危机也将中国经济的诸多命门一一点出。过度依赖出口,"中国制造"又处于产业链末端,这些决定了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异常脆弱。依赖出口的同时,是长期内需乏力。说起来很难相信,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例远不如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的"高积累低分配"导致"国富民穷",十三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无法承担起拉动经济的重任。这就是中国经济模式的失衡之处!在根本的问题之下,一系列局部问题也相继暴露,对经济衰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景气的时候"一白遮三丑";经济滑坡的时候,所有的瑕疵争相涌现。就像巴菲特所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第1节:前言 危局: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70713377863.jpeg)
分析历史上的那些经济危机可以看到,每一次大的危机之后,都是世界格局重新变动的过程。有的国家就此衰落,有的国家则借势崛起。危机之后的不同变化,取决于如何去应对危机,以及如何在经济大变局中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