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他们意识到,罗斯福是不可阻挡的,至少目前是这样。《银行业紧急情况法案》提交讨论时,国会里共和党党鞭伯特兰·斯内尔宣称:"房子快被烧没了,而总统却说,这就是灭火的办法。"在谈到总统时,威尔·罗杰斯也采用了同样的比喻手法:"全国人民与他并肩战斗。即使他是错的,他们也站在他这边。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一团灰,我们也会欢呼‘烧得好,不管怎样,至少点起了一把火。‘"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30节:第四章 罗斯福新政(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71476597741.jpeg)
国会先后通过几项立法,包括1933年3月下旬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的《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这一立法网络,限制了投机贷款,设置了保险装置以防股票操纵,规定了为购买证券者提供充分信息,设立了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这些措施虽然遭到工商界的激烈反对,但却受到了存款人和中小投资者的大力追捧,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证。作为辅助性的安全措施,1940年,国会还出台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 某些新政货币措施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扮演试验者角色的总统,试图提高价格,他对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更为关注。由于小麦、棉花类的农产品价格非常容易受国家供求关系影响,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元的贬值是有效的。1933年4月,政府宣布已经完全抛弃了金本位制度。1933年6月,世界货币和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各国都希望能有稳定货币的措施出现,但一无所获。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自救和黄金集团的追随者,另一方面是罗斯福突然涌起的担忧--这样的稳定会破坏国内刚刚开始的涨价风潮。罗斯福在7月3日所发的电报,破坏了这次会议,遭到了一致的声讨。最后的结果是,国外纷纷敌对美国,美国陷入了孤立主义状态。直到1936年9月,英、法、美才最终达成协议,以防止进一步的波动和竞相贬值。 1933年秋,早期复苏的余热逐渐散去时,新政最离谱的政策出台了。罗斯福试图尝试康奈尔大学乔治·F.沃伦教授的"商品美元"理论,这使得美元贬值低至原来金额的60%。决策层希望这一招能够提升总体价格和特殊商品的价格,改善美国的对外贸易。在早餐桌上,总统与沃伦、农业信贷管理局局长小亨利·摩根索和RFC的杰西·琼斯商议后,武断地制订了黄金购买价格,这使得黄金迅速流进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金库,总额高达140亿美元。始于1933年10月25日的黄金购买计划,直到1934年1月,也没有带来价格更大幅度的提升,每天颁布的不同价格,只是严重扰乱了人们的信心,破坏了市场的稳定。 1934年6月9日,白银集团与总统协商一致,迫使国会通过了《白银购买法案》。这个法案本质上说就是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后果是,提高了本国白银的价格,购买了远高市价的10亿美元的外国白银。但这种对价格的操纵,并没有出现计划者所希望的适度通胀,也没有出现华尔街预言的失控的通胀。这充分显示了新政的大杂烩式的政策:不切实际,贸然行动,精明的政治,诚实,忠诚,与实用的人道主义交织在一起。总统想面面俱到,但那必然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