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20世纪30年代初,失业入侵美国的生活。它的严重性和渺无希望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银行倒闭、恐慌蔓延,自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开拓文明之后,丰年衰年数次轮回,但这样的危机尚属首次,哀鸿遍野,失业的人在绝境中苟延残喘。 1932年,加利福尼亚州失业委员会档案中记录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大萧条前后的差异。一位80多岁的老人,自1873年在纽约市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太多的起起伏伏。"银行倒闭了,老板破产了,我没了工作,成了街头的一个流浪汉。那些年,人们纷纷涌向西部开挖新矿,全国到处都在修铁路。"于是,他成了一名护路工人,接着是煤矿工人,后来是杂货商贩,1890年,他成为了一个"还算富有"的商人。可是,1893年的金融危机将他拉回一穷二白的境地,他再次沦为流浪汉。直到1895年,他费力筹到资金,去加利福尼亚经营牧场,生活才再次富裕起来。而今,年近暮年,他又一无所有了,他内心深深感受到这是不同寻常的。"数年前,贺拉斯·格里利发表了一篇声明:年轻人,去西部吧,与国家共同成长!"他回忆道。如今,他就生活在西部,他会说:"年轻人,去西部吧,然后像挪威的旅鼠①一样把自己淹死在太平洋里。" 年轻人通常会为自己的困境寻找开脱的理由。要么把这看作是机器取代人的结果,心平气和地去接受,毕竟没必要去和机器较劲;要么怨天尤人,将一切归咎于自己或糟糕的运气,这会使他走向另一条失败之路;要么归咎于社会或体制上,这通常会让他变得更偏激,走上激进主义的道路。一项研究发现,男人会因失业而变得更加激进。尽管所有人都反对"外国激进分子"这样的字眼,但是近1/4的待业者都赞同"对这个国家而言,革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且宣称"一个人应该为国家战斗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实质上,这样的激进主义朴素而天真。一面是生产过剩下堆积如山的商品,一面是无力购买的贫穷消费者,普通民众对此有着本能的愤恨。1932年,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告诉社会工作者,"思考是危险的,别烦我!"同年,一位记者走访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城镇和偏远山区,触目所及都是废墟。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廉价棉花、工厂停产、银行倒闭,还有其他降临在华尔街上空的不幸。新政初期,一位密歇根州的农民写信给联邦紧急救济署的官员: 我认为,你不知道在这家机构成立之前,情况到底有多么糟糕……他们说,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且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他们就会走上中央大街,砸碎橱窗,抢走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首先会奔向那些大店,没有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