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而20世纪30年代,女性服装则出现了大规模以低质材料和粗糙做工仿制的时髦服装。平民家的女儿甚至自己缝制衣服,这是以往不曾出现过的情况。1930年9月的一份时尚报告里谈到,长裙子和女性化的趋势慢慢取代了爵士时代女孩中性化的棱角分明,并大胆预言"对举止端庄的崇尚将再度回归"。1931年欧仁妮皇后帽子和其他款式上的褶边、蝴蝶结,昭示了服装上的新发现。1929年,小成本的虚张声势在闪闪发亮的指甲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2年内,这种时尚迅速从派克大街蔓延到推销女郎和打字员的手上。 虽然爵士时代极短的发型越来越少见,但短发还是风靡一时。大萧条的中后期,冠冕堂皇的旧式审美遭到齐肩短发的嘲弄,头发上的蝴蝶结和"小姑娘"装扮随处可见。人们越来越衷爱宽松的衣服,以至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裙子地位再一次被抬高,几乎成了国民信心的一项指标。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不失时机地把海滩睡衣、休闲裤和短裤介绍给其他地区,这引起了很多古板社区的严重抗议。街上的凉鞋、晚礼服的出现,引领了新一轮风潮,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露趾鞋。

大萧条的阴霾依旧没有散去,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节约一切开支,包括住房上的节省。位于纽波特、巴尔港、棕榈滩或圣巴巴拉的"村舍"逐渐被关闭或低价转让。中产阶级也不得不放弃海滨或度假胜地的出租房,搬到便宜的公寓。更多的人被迫与父母挤住在一起。据1934年1月对64座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这种"特大家庭"数量占总家庭数量的2%到15%不等,南方的比例最高。 那些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打算赚钱赡养老人,或是为求学而离开家乡的青年,如今身无分文、蔫头耷脑地回来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罗伯特·弗罗斯特对家的定义:家是个"你不得不去的,唯有那里能接纳你的地方"。不论哪个地方,当孩子成年后依然无所事事,父子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异常紧张。赚钱养家的父亲往往会重申他的权威,即使他的孩子也曾经独当一面。在城里,越来越多的一家人挤住在狭窄的公寓或出租房内,拥挤的环境让他们的脾气越来越糟,挫败感也愈发强烈。那些接受救济的人马不停蹄地寻找更便宜的住所,搬家的频率往往高于常人,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牢牢跟紧那些熟悉的老邻居,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失业的人和家人往往离群索居:衣衫褴褛的孩子常常闭门不见客,大人们则拒绝依然工作的朋友的邀请,因为他们没有三明治和咖啡去回请朋友。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就这样慢慢中断了。一些爱面子的家庭打肿脸充胖子,直到残酷的现实把它们的精神打垮。一些家庭盲目乐观,或者不愿降低原来的生活标准,最后同样走到崩溃的边缘。还有一些家庭凭借机智和勇气与大萧条抗争着,坦然地面对现实,充分享受生活中的每次"奢侈"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