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6.1.0点歌系统 第12节:第二章 新生活蓝图(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71447277476.jpeg)
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第二章 新生活蓝图 这场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大萧条,对日常生活的冲击无处不在。比起要养家的男人,普通妇女的世界似乎仅限于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操持家务。只要她们依旧可以吃饭、穿衣、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她们就可以一如平常地生活着。但是大萧条的冲击迫使她们不得不走出家门。1930年,1/5的女性--近1,100万人开始在外工作,与1890年相比,女性工作者的人数增长了6倍。 由于女性工作者的工资低,而且乖巧听话,雇主更喜欢雇佣。大萧条开始时,她们的境况要好一些。但是随着大萧条的持续,劳动力过剩,女性的优势逐渐消失了,更容易受到就业危机的直接伤害。一些女权主义运动甚至打出了"永远28岁"的口号,强烈要求雇主雇佣大龄女性,抗议男雇主对年轻貌美女性的偏爱。 艰难时期导致很多城市女性放弃了家务,开始投身工作。在乡村小镇,萧条的来袭迫使很多女性捡起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这使原本忙碌的家庭主妇负担更重了。她们开始制造肥皂、烘干水果,腌制泡菜、烤面包、制草药、染色和做衣服等等。 收入的锐减使得那些让人愉快的事物远离了贫困家庭,例如报纸、杂志、电影,还有咖啡、茶和糖之类的日用品。观察员把这称之为轻松的"居家生活运动",缺乏想象力的农民称之为"苦闷生活"。家庭主妇常接些洗熨缝纫之类的活,或是烤蛋糕到市场去卖,或是为旅行者提供食宿来补家用。一些小商店、美发店、路边售货亭、驾车旅行营地等等也在那时兴起。 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萧条对小器具的冲击开始减缓,电烤箱、烤架、烘饼烤模、咖啡渗滤壶、洗衣机、电炉乃至家具和缝纫机等的销售有所回暖。新功效的电冰箱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如火如荼地销售着。炼乳、人造纤维和收音机依然是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汽油和汽车配件虽然仍占据市场份额,但新车的购买量却直线下降。曼哈顿的出租车司机只能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收入从每天7美元下滑到不足3美元。 纽约市的一些数字更能说明这显而易见的情况:1930~1931年间电话缩减了约4万部,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增长了4倍。因为战争紧张而在1917~1918年销量激增的香烟,在萧条时期同样发挥着它的安慰作用,其产量从1930年的1,230亿支,增到了1936年的1,580亿支。在中等城镇的女性餐馆,甚至也都摆放了烟灰缸。 大多数美国家庭都把汽车看作不可或缺的必备品,即便在1929~1933年间,汽车加油站的数量仍猛增了一倍,销售额仅仅下降了4%。在另一端,珠宝店显示了关税的巨额下降。木材和建筑材料的生意同样惨淡,家具店和糖果店损失了70%的主顾,餐饮业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营业额减少63%。或许,这并不是永久性的萧条,好日子初见端倪,人们又开始"上饭店换换口味"。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饭店增加的数量比家庭增加的数量还要快。 无论在什么地方,时尚对女子来说永远是头等大事。在萧条时期,男装比女装更容易受到波及。早在1930年,童装和女装的产量仅比1929年下降13%,但男装的产量却比1929年下降了25%,1931年时更是下降了32%。为了方便和省钱,越来越多的男性放弃了僵硬的衣领、帽子、袜带、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