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最初的摇晃后,乐观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像豪华油轮上的乘客不相信甲板已被割裂一样,他们对情况的严重性嗤之以鼻。在曼哈顿西装革履的市长的建议下,电影院只放兴高采烈的画面,《实事杂志》上刊载了大幅奢侈品广告,诱导着工薪阶层以赊账的方式消费。《星期六晚邮报》乐观地向人们保证"华尔街能卖股票,但缅街可以买商品"。在11月初,"价值750,000美元的珍珠项链"摆放在曼哈顿珠宝商的橱窗里,而舒伯特兄弟公司则跃跃欲试,计划筹建一家剧院酒店,总造价达约15,000,000美元。"前进美国!""没有什么东西能让美国停下来!"之类的口号充斥着广播电台。电影《追逐彩虹》(Chasing Rainbows)中的歌曲《幸福时光再次来临》广为传唱。3年后,作为"新政"的竞选歌曲,它再次流行起来。1930年初,大萧条乌云笼罩天空时,廉价收音机的制造商们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繁荣"。 美式幽默充当了这场危机的溶解剂。有笑话说,每买高盛集团的一股就配发左轮手枪,甚至传言某饭店的服务员会询问每一位住宿者:"是来睡觉,还是跳楼?"不久后,当大规模失业的新闻占据报纸头条后,"大萧条是不是很可怕?"这类虚张声势的字眼便取代了原来的尖酸刻薄。破产的店主要么在店门上写着:"本店是个错误",要么写着伤感的"破产和抛售"。1930年10月19日,国际狮子会俱乐部协会庆祝这一周被定为"商业信心周",也许繁荣就在前面的拐角。 一些企业在大牛市的势头下苟延残喘。1931年,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华尔道夫酒店在曼哈顿开张,高达120层的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也在这一年落成。然而,这些宏伟壮观的商业宫殿中,却有大部分楼层都处于闲置状态,如幽灵般矗立着。同年,纽约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建筑群--洛克菲勒中心的平面设计图也公布于世,两年后付诸兴建。里面有播音室、豪华影院和音乐厅、外贸辛迪加及其他商业公司。70层的美国无线电大厦是这片庞大的灰色调的建筑群中的最高点。 有些建筑评论家对此预言,这将是美国大都会时代最后的恐龙,并坚信,这些建筑群除了带来交通堵塞、过度拥挤和债台高筑之外,起不到什么促进作用。1931~1932年间,当繁荣的势头骤停时,全国用于新建筑的费用下降了3/5。1933年时,建筑师们所接到的业务量,不足1928年的1/7。 各种庆祝活动和安抚人心的声明都无济于事,官方的微笑慢慢凝固成某种近乎苦笑的东西。1931年,华尔街和华盛顿的一些更令人厌恶的保证被一个叫爱德华的人集结成书,起了个嘲弄的标题:《噢耶!》(Oh Yeah!)。第二年初,一本叫《自吹自擂》的新杂志上市,以揭穿20世纪20年代华而不实的营销手段为内容,不到6个月,它的发行量就飙升到了200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