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悲怆的画卷:大萧条》
传统的经济学家们坚信,储蓄导致了设备的扩大,提高了效率,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导致了更低廉的价格,增强了大多数人的购买力。然而,这条因果链在1929年暴露出了它的薄弱环节--全国的产出并不能为公众的购买力所消化,一是工资涨幅较小,二是1922~1929年间零售价格实际上并没有下降,技术革新带来的收益并没有以低价格的形式为消费者所共享,而是摇身变成红利、储备金、高薪和奖金。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中,新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技术和"效率顾问"的服务使美国的生产总量提高了1/3,尤其在汽车行业领域,生产效率甚至提高了3倍,但是,托拉斯、联合、兼并等形式的垄断却使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但是,在这片繁荣中,生产商只获得了丁点好处,普通消费者那里更是只有零星的碎屑。按广泛而长期的购买力去计算利润,而不是按天或季,这似乎是更明智的做法。后人多半会同意胡佛总统在赞扬技术专家后所发表的评论: 充分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史后,我们会发现,这场终结新一轮繁荣的大崩溃,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工业进步带来的好处。 更多的谴责而非称赞逐渐指向工程师,有人声称,是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机器取代了人。过去,管理层不大愿意更新设备,工人也对"机器铁人"心有恐惧。因此,在面临最早的大范围失业威胁时,机器常为人们所谴责。如今,技术的表现异常出色,它防止了浪费,提高了效率,人们期望这一魔法也会给社会带来同样的效果。在这样的希望下,国家复兴署、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国家资源委员会相继成立,其他管制经济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在1929年,几乎没有人能预测这一计划的全局。也是在这一年,工资与价格、生产与消费、机器与人力之间关系剑拔弩张,打破了庞大工业文明的基本平衡。 1929年10月末,在焦躁不安的繁荣世界中,一场风暴突然降临,像启动阿尔卑斯山雪崩的轰隆炮声,暴涨至奇高的23支股票引发了纽约交易所的恐慌。10月24日,后来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四"的那天,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疯狂。经纪人鬼哭狼嚎,撕扯着自己的衣领,手脚并用试图跟上抛售指令。华尔街上人头攒动,眼睁睁地看着大银行家们乘坐豪华轿车来到摩根财团的门前。听闻集体自杀的谣言,人们聚集到街头,病态地期望脚手架上的人纵然跃下。

开始,这场灾难似乎已经被那些金融魔术师们阻止了,当民众为此而欢呼雀跃、刚刚松了一口气时,紧随而至的让人眩晕的踉跄又把市场拉进了新的深渊。10月9日,创下了挂牌待售的可怕记录,总共16,410,000股。月底时,150亿美元的市值化为乌有,年底这个损失估计会高达4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