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中的商业反思:孙子兵法说什么》
胜兵?败兵?胜负已定 高人谁都想当,可怎么做才能做高人,到达胜于易胜呢?不着急,孙圣人接下来给了答案:做胜兵,不要做败兵!这就有了本篇的第三组概念--胜兵和败兵。 原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第66节:胜兵?败兵?胜负已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472761480305.jpeg)
通俗讲,那些真能打的人,总是先保命,做到不挨打,不失败。然后等待机会,看准对手露出败招,一口咬上去结束战斗。所以说,打仗有胜兵、败兵的区分,胜兵总是先保住性命,做到不挨打,不被别人打败。这样一来,有了获胜的资本,然后等待打败对手的机会;败兵可不是,他们总是没头苍蝇乱撞,不管对手有没有机会可乘,没计划、没准备、没理由,先发动进攻,边打边看,打上再说。这样一来,胜兵的资本没有,败兵的机会倒是来了。所以,胜兵的关键在于先胜,败兵的关键在于先败。 为了深刻理解,还是举例说明。 这次说的是一家早年在外省发迹的北京老板。想当初靠关系、靠人脉算是混出了名堂,后来人有钱了,就想着衣锦还乡,于是在北京注册了一家公司,准备继续扩大战果。可谁曾想,这次卡壳了,业务就是做不起来,于是有了我和公司老总的一番对话。我是个喜欢研究历史的人,所以上来就问了:"你们怎么想到北京做公司?" 答:"还不是老板本来是北京人,觉得北京有关系、有人脉。现在有钱了,正好开个公司,把原来那套搬过来试试。" 这就是开战的理由,人家不想怎么保命,也不想怎么不挨打,上来就先打了。先打的理由就是人脉,这算理由吗?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注定走不远,怎么先胜?不可否认,天上有时会掉下馅饼,有人因这个东西发达了。任何东西都有成本,而且掉下的馅饼成本、副作用更大。一旦哪天关系不灵了,没有点准备,肯定没命。 难怪他们有问题,还没打就已经败了,现在只能边打边改了。如果早懂了兵法,何必当初!看来打败了是正常,现在想变吗?重新定位,从做个胜兵开始。这正是应了孙圣人的名言,"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其实没打就败的公司有很多,这种公司有个通病,多是老板唯我独尊,想到什么做什么,执行力颇强!但是人就有打盹的时候,不按市场规律做事,先打再说的结果注定是败兵。想做胜兵就要先胜,至少不挨打,先保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一时兴起的代价是惨重的。 所以,奉劝做老板和想做老板的,行动前,仔细掂量掂量。胜兵和败兵的区别在于先胜,在于好好准备。做胜兵的关键是先胜,想先胜不准备是不行的。好好准备,否则,再次应了一句话,胜利的准备等于准备着胜利;失败的准备等于准备着失败,不败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