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40家企业渡过危机的策略:过冬法则》
对此,九三油脂董事长兼总经理田仁礼2008年10月9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九三油脂生存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能活下来不容易,公司目前采取谨慎投资的策略,稳定规模,立足国内,规避风险,适机再求发展。 竞争环境加剧 经济观察报:九三油脂是国内唯一一家没有外资背景的大型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那么企业的生存压力一定很大。 田仁礼:九三油脂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豆粕产品占12%左右,豆油产品占6%左右。企业现存的问题是加工收购环节"三高两不顺",企业本身无力解决。 首先是财务成本高,企业要达产必须把一年原料在3~4个月内收足,大量的收购资金要压在储备环节,流动资金一年只能周转3次左右,为此,每收购1吨大豆,企业要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大约80元。而进口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可周转8次以上,在人民币升值的时间里,企业年度内基本上可以不用支付财务成本。 其次是收储成本高,收购国产大豆,企业要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成本中包括包装物费、短途运输费、场库租赁费等。每收储1吨大豆,需要支付收储费用大约80元,而进口大豆基本上不发生这些费用。 再次是运输成本高,从产区到销区,有1000多公里的运程,运费大约为80元/吨,而进口大豆从港口到车间只需要20元/吨。 以上三项费用与进口大豆相比,每吨要高出200多元。

此外,税收政策不顺,农产品进项税抵扣风险很大,加工企业收购农民大豆不积极。国家《增值税管理条例》(2002年10月1日)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给予扣除进项税"。而谁是"农民",需要凭身份证、户口本、土地承包证等来证明,并且需要一个一个地核对。企业一旦不慎,就可能落一个偷税的罪名。所以,现在产区就出现了农民不好卖粮、企业不好收粮的两难问题。同时物流不顺,在运输紧张的情况下,大豆外运非常困难。 经济观察报:九三油脂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田仁礼:粮油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市场化,存在着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双轨制现象。九三油脂作为完全商业化的企业,面对两大竞争对手:主要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他们在粮油行业的海外战略布局已经完成,正在从地区性垄断走向全球资源性垄断。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工厂并非完全是通过加工使产品增值,而是通过国际物流在中国市场变现他们在世界市场所赚取的垄断利润;第二大竞争对手是中国还未完全市场化的超级企业,他们往往先知先觉,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可以先予避险,而完全商业化的公司就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无法做到公平竞争。 打响防御战 经济观察报:从外界看来,金龙鱼等外资控股企业更多地是采取攻势,九三油脂则更多采取守势,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 田仁礼:九三油脂是不得不打防御战。原因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内资企业节节败退,被外资收购,并非简单的市场竞争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主要是国家产业战略和企业内部机制问题。自2007年年底实施食用油临时价格限制措施以来,大豆原料暴涨,生产用煤、电、油、运、溶剂油、包装物无一不涨,而食用油限价禁令至今仍未放开,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严重倒挂,企业为此损失惨重。九三油脂仅2008年上半年,总损失已经超过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