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40家企业渡过危机的策略:过冬法则》
制造环节的成本之战

彭小峰向本报透露,自2005年以来,赛维LDK跟国外大厂的多晶硅单价就在每公斤60美元左右。据了解,这在国内是很低的价格,属合理的范畴,因此不会受价格下滑的束缚。 "多晶硅价格下滑,国内的一些千吨级硅料工厂的处境将非常危险。"彭小峰告诉本报,"由于多晶硅项目产量释放较慢,建设周期一般长达2年,生产周期则长达4~5年。而在数年之内,太阳能光伏行业里将不再支持超过60美元的硅料价格,长单价和现货价差距也不会很大。" 他介绍,这是因为硅料制造的成本太透明,国外厂家的制造成本在20~30美元左右,毛利到达50%已经很不错了。而目前国内生产硅料的企业,制造成本却在80~90美元左右,因此,未来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挤压。 为了取得更低的成本价格,赛维LDK总投入130亿元,启动上游多晶硅料项目的生产,年产规模16000吨的硅料项目,已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多晶硅工厂。 硅料厂的生产成本和规模有关,彭小峰希望凭借规模经济和建设封闭循环的四氯化硅回收系统,将硅料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0~25美元之间,为自己下一步的硅片生产谋求更大的成本优势。 而硅料价格下跌波及国内生产商的厄运,在半导体行业已经重演过。据介绍,10年以前,在半导体行业热火的时候,国内也有几十家投入几百吨的半导体硅料厂,后来由于产业过剩,国外大厂瓦克和Hemlock凭借低价成本,将硅料市场出售到每公斤45美元,价格战袭来,国内企业一蹶不振。 中电光伏的CEO王润生也表示,在硅料紧张之时,很多下游企业试图以垂直整合,做成本竞争,但如果没有技术,盲目跟随投入则风险极大。据悉,在多晶硅料领域投入极大,万吨级才算经济型规模,而千吨级的投入就需达到10亿元人民币左右。 而硅料下滑,除了带来成本优势外,对终端产品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王润生表示,这意味着中端生产商可以买得起质量好、不掺杂质的硅片了,"这将使我们能够制造出稳定的转换效率比别人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使科技优势得以发挥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年底多晶硅供求将有所缓解,2009年新建多晶硅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供应过剩逐步明显,2010年供应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不过,对于英国新能源财经公司的报告,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海通证券分析师认为,该公司公布的2009年多晶硅价43%下滑为长单价格,反映的是多晶硅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趋势判断,而现货市场才反映了实际的供求关系。他认为,能拿到这样低价的,也只在个别企业,并不会普遍。而多晶硅价格下跌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未来多晶硅现货价格依然坚挺,到2009年下半年才会有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