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40家企业渡过危机的策略:过冬法则》
虽然中电光伏至今保持着硅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以其技术优势,在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上实现扭亏,实现净利润310万美元,但背后的辛苦自知。 因此,对上游价格的波动,中电光伏显得异为敏感,而如今40%的成本下滑空间,也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机遇。 王润生透露,此前,"拥硅者为王",我国光伏产业的原料约95%由国外进口,国外硅料大厂在签署长单时条件苛刻,甚至制约了企业今后的发展。 企业往往很难获得原料的低价长单,而这些企业在与中国厂商签长单时,也会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首先得付一大笔预付款,约占合同的10%左右。在售价上也几乎没有谈判空间,对方甚至提出索要企业的期权。 "预付款数额庞大到企业甚至可以自己建硅料厂,其他的苛刻要求也制约了企业成长,签这样的长单根本没意义。"王润生表示,从长远考虑,企业决定咬牙渡过低潮期。因此,在2008年以前,中电光伏没签署一笔多晶硅供货长单。 自2008年年中开始,买方市场的议价能力逐渐体现,不论是长单价格还是谈判方式,都显现出原料紧缺状况正得到明显改善:在长单价格上已具备谈判空间,预付款项上也有了明显松动。并且,国外原料供应商的态度已明显转变,换以主动上门洽谈长单,而以前"蜂拥抢硅"的国内企业,甚至可以提出希望缩短长单合同期。 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崔容强认为,多晶硅价格下跌完全是市场行为,已签署长单的企业若没有在合约里注明"特别条款",则会显得被动。 各种迹象使从业者不得不承认,在2009~2010年,多晶硅价将会有明显回落,但出于各种目的,企业在可能下降的幅度上争执不休。

一家不愿露名的上游硅料生产企业表示,英国新能源财经公司报告下滑43%的数字有夸大之嫌,公司对2009年多晶硅走势依然有信心。 而业内普遍接受的说法是,2009年,太阳能光伏电池终端组件价格下降幅度在8%~15%。"而组件价格每下降1%,多晶硅价格就会下降2%左右。以此幅度倒推,上游硅料价也将有20%~30%的跌幅。"国海证券分析师张晓霞介绍。 "一旦硅料市场跌落,不合理的长单将会成为束缚。"王润生强调,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原料价高企,但公司凭借技术优势,财务状况一直在改善。中电光伏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已实现扭亏,营业收入1.116亿美元,销量31兆瓦,实现净利润310万美元。 而英国新能源财经公司的一纸报告,惊扰了一池秋水。作为知名的清洁能源领域研究机构,数据公布后,引起国内硅料、硅片制造企业的警觉。 多晶硅料是整个产业链中公认的暴利环节,成本在每公斤20~30美元,但2008年,现货价最高上涨到每公斤400~500美元,正常价格也在每公斤300美元左右。也是基于这个因素,国内硅料企业纷纷掷重金,蜂拥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