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决定孩子好前程: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这样下去即使孩子有兴趣再写第二首诗,她也绝对没有兴趣再拿给我欣赏了。 赞赏就如肥料,撒在孩子的心田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得以茁壮成长,所以做父母的,为了你的孩子,就做那个慷慨"施肥"的花匠吧! 维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果母亲不注意教育方式,经常使孩子出丑,将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起了加深作用。 只有做一个尊重孩子的母亲,才能培养出自尊、自信、快乐、健康的孩子。 朋友是终生的财富。 人不能生而无群。 人有社会属性,秦桧都有三个好朋友,可见人人需要朋友,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苍白的、不幸的。 孩子与成人一样需要朋友,和伙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种社会性的需要。 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其他的社会关系中无法取代的。从心理方面讲,和伙伴一起学习、生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和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起对他人信任和尊重的情感;而且和伙伴一起玩耍,会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包容,并能在交往中提高适应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而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从而远离孤独感,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总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良师更需要益友,没有伙伴,孤独和不快的情绪会伴随着孩子的生活,对其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而让孩子陷入孤独状态的主观原因,则在于我们母亲的种种顾虑。大部分母亲也知道孩子没有伙伴很孤独,可是极少有人支持孩子找同伴玩耍。 因为母亲们认为,第一,孩子没有时间。每天放学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便双休日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 第二,让孩子出去找同伴玩不放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别力和选择的能力,万一和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一起玩,染上坏习气就得不偿失了。还有,孩子们在一起打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想想就觉得很危险,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第三,孩子虽然没有伙伴,但自己可以陪他玩,况且还有那么多玩具,可玩的游戏内容和工具多着呢,孩子怎么会孤独呢?所以,能在家里开心地玩,就没有必要去找同伴一起玩了。 家长陪玩,当然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可是,这替代不了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终日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母亲能够给他爱,但给不了集体的归属感,能够和他一起做游戏,但制造不出集体活动的愉悦气氛。 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我说,他为自己没有朋友而感到自卑和孤独。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他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他的QQ好友很多,在网络中他觉得自己很受别人欢迎。可是只要一离开那个虚拟的世界,他就感到更大的孤独。 由于长时间靠敲击键盘和别人聊天,他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他越来越不会和别人说话了,因此也就越来越封闭自己了。他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毋庸多言,孩子的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伙伴。否则孤独感会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甚至将来孩子会因此无法和他人交往,无法适应社会。 想一下,我们也是从幼年一点点走过来的。是不是放学后,我们最渴望的就是走东家串西家,召集小伙伴出来,或玩捉迷藏或玩老鹰捉小鸡?哪天自己被大家冷落了,就会不开心地连晚饭都吃得没有滋味? 既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孩子结交伙伴的权利?为什么要把他们变成"孤独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