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决定孩子好前程: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日常生活中,母亲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心大失,进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尊重孩子的隐私,是母亲的重要职责。 母亲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如果父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但会形成隔阂,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过激的行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母亲不要窥探他们的隐私。 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他们的隐私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也逐渐扩大。母亲关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是不妥的。 2.要懂得批评的艺术。 有的母亲说,我也不想和孩子生气,也知道对他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毕竟他们只是孩子。可是,遇到特别让人生气的孩子,面对特别让人生气的事情,情绪是很难控制的。我理解这位母亲所说的情况,毕竟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遇到这种情况,我想,首先还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发怒于事无补,甚至会适得其反。这需要母亲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耐力,在怒火要爆发的前一秒钟,将其适时转移。 其次,还要适时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 正在发育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其心理往往处于一种动荡、多变的状态,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却又不轻易接受父母的教导,所以很多父母常常很难把握孩子们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多和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尽力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 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从而实现母子心与心相通。母亲要做到尽量理解孩子的心理,体察他们的心理生理状况,这是为人母的一项重要工作。 想一想我们平时如何批评孩子的?"你这字写得太难看了!"这是最直接的批评,如果这样说呢:"写得不错,不过我想你如果细心些会写得更好!" 其实还是在说他写得不太好,但这样说,听起来是在夸他,而且还给了孩子动力:妈妈说我可以写得更好。于是会更加用心地去写,努力把字写得更好。 懂得批评的艺术,把批评融入真诚、欣赏、肯定的语言当中,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支持、信任和鼓励,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产生极大的改正错误的动力,从而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赏识教育原则下的批评。 赏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别吝啬给孩子这样的阳光。在你欣赏的目光注视下,孩子们的快乐会更纯粹更持久…… 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次表扬可能会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次批评可能会淹没一个人才。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尊重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人格是沟通母子关系的基础。 有的母亲在生活中懂得尊重成年人,却忽视孩子的自尊,以为无足轻重,其实孩子的自尊比成年人的还重要,因为他们的承受力比成年人差,保护孩子自尊是母子同心同德的重要保证。 有很多母亲都这样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干脆。 也许孩子在3岁以前的确难以明白事理,但是母亲们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表情、手势、语气腔调,使孩子从你的表情中察觉到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3岁以后的孩子就容易明白是非了,到时只需把道理讲清楚即可。也有些母亲认为小孩子的心思简单,即使挨批评了,就像跟小朋友们打架似的,过一会儿就都忘了。 其实不然,孩子的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小朋友之间一般不会计较,但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却很在意。假若母亲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恶语指责,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决不向孩子低头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