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决定孩子好前程: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而在这个"走"的过程中,孩子也该是快乐的。她首先是从心里热爱大学生活,用热情去编织每一天,拥抱每一天;其次她带着上进的态度做每一件事,走每一步路。 我们的母亲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但可以为孩子制订计划,从方法、策略、习惯等方面指导孩子。孩子有了成长计划和正确的方法、良好的习惯、科学的策略,学习效果自然会体现出来。同时,要培养孩子自己制订成长中的相应计划。 做家务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你让孩子做家务吗?大多数母亲摇头。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远离家务了。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 究其原因,第一,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里被娇惯着,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母亲们爱都爱不过来,哪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第二,好多母亲把做家务和学习看成是一对矛盾。做家务不是要耽误学习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做什么家务啊?所以,当孩子提出做家务的时候,大部分母亲会说:"不用你,你去写作业吧(去看书吧)。"做母亲的希望孩子多才多艺,希望孩子学舞蹈、学绘画、学唱歌,什么都想让孩子学,可就是不让孩子学做家务。 第三,一些母亲竟然认为,做家务是没出息的表现,孩子有本事应该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做高贵的人,家务只要请钟点工做就行了,没有必要现在学着做。 总之,母亲们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把提高成绩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而对于自理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漠视了又漠视。 孩子是母亲手心里的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很多家庭未来的希望。现在家庭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大人有好几个,孩子却只有一个,那么,要不要让孩子做家务呢?很多母亲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从2004年6月开始,在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拥有几百万资产的俄罗斯侨民沙克金和儿子,一起吆喝着卖馅饼。原来这是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父亲在对儿子实施一种教育。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尽管当年的他和许多中国家庭一样,生活过得并不富足,但他还是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在家里也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他觉得这是对儿子爱的一种表现。 所以,导致儿子从小养成自私、不懂得关爱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沙克金想,树大自然直,孩子嘛,长大了也许就会懂事了。 然而,事情并非沙克金想得那么简单。在儿子8岁时,沙克金抱着回国寻根的愿望,带着妻儿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刚到俄罗斯,儿子对什么都好奇,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但新鲜劲儿一过,孩子就觉得日子不如意,因为俄罗斯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然没有时间玩耍,所以在这个国度里没有人陪他玩,使得他整日情绪低落。 而沙克金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国家,看到自己的邻居、朋友的孩子都那样勤劳、热情、彬彬有礼,他决定,今后不能再娇惯和溺爱孩子了,必须像给小树剪枝一样,修剪掉他的缺点和毛病,让他健康成长。 回到哈尔滨后,沙克金规定儿子每天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儿子13岁的暑假,还把儿子送到自己的汽车修配厂打工,并吩咐厂里的师傅不许对他有优待。 在儿子再大一点,他和儿子一起到大街上卖馅饼,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这样的"小事",它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至关重要。

下面东子给各位母亲讲一下,关于孩子做家务的相关问题: 1.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一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家务本身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而是通过做家务,让孩子体谅家长的辛苦。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承担一定的家务,从而逐渐承担自己在家庭里、社会上的责任,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