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决定孩子好前程: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并不是最好的学校就一定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选择合适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讨好老师,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

一学期下来,为老师及其家人看病买单近2000元,只为老师能对女儿另眼相看。前不久,医生文华女士讲述了她讨好孩子老师的心路历程。 文华就职于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女儿去年"择校"进了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文华早就听说这所小学的家长不简单,节假日不少人给老师送礼,她一心想找机会讨好女儿的班主任,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一下女儿。 一次,她送女儿去学校,发现班主任有些咳嗽,便主动请缨:"您要是不舒服就来我们医院看看吧,现在正换季,感冒的人比较多,去哪看病都要排队,很浪费时间的。"老师欣然接受。文华把班主任带到医院,找熟人看病,全程陪同拿药打针,400多元费用她也全部买单。虽然花了钱,她还是蛮高兴,终于有机会"讨好"老师了。 那之后,她也总听女儿提到"老师今天说我作业做得好"、"老师今天给了我一颗小红星"之类的话。但文华没料到,随后老师的儿子、母亲病了,老师都带来看病,因为第一次没让老师掏钱,文华以后每次也都让老师拿药就走,自己过后再去买单。 一学期下来,文华带老师及其家人看了4次病,花了近2000元,但她想,只要老师能多关注女儿,这些也就值得了。可她也有一丝担心,因为每次都没当着老师的面付钱,也许老师还认为医院职工看病不用掏钱。"这样时间一长,老师会不会不领情了?" 尽管很累,但她还是认为这样讨好老师值得。 现实生活中,像文华这样的家长确实不少见。不管有多少人这样做,这一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老师正常教育学生如家长正常教育孩子一样,都是天经地义之事,没有必要谁讨好谁。二者之间要很好地交流沟通,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互助关系。如果扯上金钱,一切都变了样。 而且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往往还会起负作用。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千万富翁的孩子从上小学起,孩子妈妈就不断贿赂老师,目的是希望老师能多关照自己的孩子。自从收了孩子家长的贿赂后,老师是格外关照这个孩子,与别的同学打架了,老师袒护;考不好了,老师给加分;从不参加劳动,却成了模范……在老师的"关照"下,这个孩子初中尚未毕业就犯下累累罪行,最终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 一位家长很为难地告诉东子,她年仅5岁的女儿所在幼儿园的老师在上课时,"随口"说马上就要结婚,导致班里很多家长给老师送礼。现在,为了让妈妈也给老师送礼,女儿竟以明天不去上学作为"威胁"。这位家长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实,家长完全没必要给老师送礼,这会让老师感觉有负担,如果收了礼而在该批评时不批评,显然是对孩子不负责,还会让孩子认为表扬是可以"买"来的。 当然,若在教师节、新年到来之际,学生给尊敬的老师送些小礼物,以表一片殷殷的敬师之情,这也无可非议。而现在老师要结婚,孩子要送礼,这里不排除少数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真心祝福,但更多的还是希望能讨好老师。家长也知道,让年少的孩子加入到这送礼的大军中,过早地谙熟世俗人情,对孩子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那么,家长应如何做决定?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去追究老师是有意还是无意,碰到了这种事,如何处理是关键。明智的家长会让孩子以更符合学生身份的方式去送礼,如自制一些画、书、贺卡等小礼物,在愉快的氛围中,给老师以良好的祝愿,这样一来,孩子送礼的愿望实现了,老师也高兴。要是送其他"像样"的东西,家长尽量避免,以还孩子一个美丽的童真。 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很多事情没有经验。班里一个学生送了她价值不菲的礼物。这位老师不禁犯愁了,礼物明显不是孩子的心意,而且价格不便宜,到底该不该把东西退还给家长呢?正当她犯愁的时候,她发现另一位老师也收到了这份礼物,而且没有说要退。人家资格比她老,经验比她丰富,如果自己执意要退,会不会让人觉得假装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