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第四章群体思维的陷阱(5)



系列专题:《如何打造团队战斗力:三角团队》

  维滕贝格补充说,卓越的团队不仅仅取决于最佳规模。比如,沃顿为每个团队分配了5~6个MBA学生。"我们不仅仅是分配那些人,我们还必须确认他们都可以有效地工作。"沃顿商学院将所有800名学生带到纽约州北部的森林中露营,开展团队学习计划,用2天时间组建团队和建立彼此的信赖,而6个人的团队表现得更有效率一些。

  缪勒的研究似乎也证实了维滕贝格的观点,"如果你打扫体育场,那就没有限制,30个人打扫的速度总比5个人快。但如果公司处理的是协调任务和激励事宜,那么6个人刚合适。" 缪勒在研究中发现,组织规模超过5个人后,每个人都开始寻找组建自己的小圈子,5人或5人以上的组织因此变得更难管理。而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工作,缪勒将最佳团队规模的数字定义为上限6。

  鲶鱼效应的利与弊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会自然地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团队管理也是这个样子。无论是传统型团队还是自我管理型团队,时间久了,其内部成员由于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团队,制造一些紧张气氛。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所以,当把"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点懒散的老队员迫于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对尊严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否则,老队员的颜面就无处存放了。

 第27节:第四章群体思维的陷阱(5)
  而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将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

  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条"鲶鱼",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团队战斗力的重新爆发的。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借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06038.html

更多阅读

第16节:第四章名利之中的部门(5)

系列专题:《中国第一职业奋斗指南:公务员是怎样炼成的》  我原本以为我在为厂办造成损失方面创下一个不可打破的纪录,没想到,小车班的一个兄弟迅速将我的纪录刷新。2008年10月,当然,这已是我离厂一年之后了,小车办的一位年轻驾驶员,在完

第12节:第四章名利之中的部门(1)

系列专题:《中国第一职业奋斗指南:公务员是怎样炼成的》  第四章名利之中的部门  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就仿佛镜中月,水中花。  --柳池云语  2006年7月17日,我参加工作了。  中国北方集团亚华厂,是我参加工作的处女之作。不算精

第30节:第四章群体思维的陷阱(8)

系列专题:《如何打造团队战斗力:三角团队》  因此,为了共同体命运计,最好的办法不是把敌人赶尽杀绝,而是给它留一条生路。因为共同体的存在需要一个敌人。所以,作为一个团队,我们永远需要一个敌人,哪怕只是一个假设的敌人。  如果在你

声明:《第27节:第四章群体思维的陷阱(5)》为网友囸囲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